Return to search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政策之研究 / A study of policy of the R.O.C government toward Okinawa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二次世界戰後琉球在美國的軍事統治下,其主權歸屬尚未決定,而其地位依然不穩定。戰後當初中華民國政府根據與琉球歷史關係,主張對琉球群島有領土主權,試圖收回琉球,然而,因為國共內戰等的政治混亂,使其無暇進行對於琉球群島主權宣示的具體行動。而後,中華民國雖得到了美國支援而進入穩定期,卻仍未對琉球群島之主權作出明確之宣示。1953年8月美國表示願將奄美群島交還日本,中華民國政府收到此消息之後,改變原來的消極態度,闡明對琉球問題之其立場,反對奄美群島交還,依據相關法理,主張有決定琉球最後處理之權利及責任。然而,1970年前後,當美日兩國開始就沖繩主權之歸屬談判時,中華民國政府僅僅向美日兩政府表達反對日本收回琉球之意見,即未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行動。1971年起中華民國失去了中國代表權並退出聯合國,而後1972年與日本斷交,相繼發生嚴重衝擊國家外交之挫敗,造成中華民國於國際上之地位日漸低落,使其無力伸張對於琉球之權利。
  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政策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將琉球放在自己影響力之下,第二則是阻止琉球之赤化,為避免刺激美日兩國政府而進行對琉政策,中華民國政府自二戰結束後,在台灣幫助組織民間團體,透過該團體代表蔡璋運用其蒐集琉球問題的相關資訊、對外宣傳中琉關係淵源,以及進行對琉球政治性活動,試圖達成其對琉球政策,並且透過民間管道盡力推動與琉球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方面的交流。涉及60年代後,尤其是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前理事長方治與琉球的政治經濟領導人士之間建立密切管道,擁有對琉球不小的影響力,實際上60年後期,政府以他個人力量可以進行對琉球政策,成功培養對中華民國(台灣)內向的情緒,而能防止中國共產黨勢力侵入琉球。琉球歸還日本後,沖繩縣民對台灣情緒依然很好,因此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仍可以繼續與沖繩(琉球)密切交流,在於沖繩(琉球)的政經方面能夠發揮一些影響力,但方治過世後,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對沖繩(琉球)之影響力大幅衰退,只能維持半官半民聯繫而已。
  隨著台灣政府與北京政府互改善雙方關係,台灣政府對琉球政策之中,削弱了反共政策的性質,並且關於琉球最終地位,事實上默認日本對琉球主權,目前琉球群島的狀態,但因由釣魚台問題,尚無正式公開承認。從而,現今台灣政府對琉球政策似乎失去了其存在意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252020
Creators米澤晉平, Yonezawa, Shimp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