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欲探究《史記》在中國傳統史傳「敘事」文類中,對《左傳》、《國語》等先行史傳在文體「形式」上,如體例、筆法之繼承與「突圍」;更欲深究《史記》在「文化精神」上,對該時代意識及世界觀之傳承與「突圍」;亦即從文化史角度,探究司馬遷著《史記》的「價值和理想」等「意識形態」與其表現『意識』之方式。
本文以《左傳》、《國語》與《史記》等史傳共同記載之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相關人物――夫差、句踐和伍子胥――所涉及的敘事篇章:〈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世家〉和〈伍子胥列傳〉為論述中心,藉由文獻分析與互文法,探究內容涵蓋從「世家」到「列傳」的此三篇敘事。司馬遷何以特別「突圍」吳太伯與季札之「義、讓」;句踐與范蠡間君、臣相處之「知、捨」;伍子胥與白公勝對君王之「怨、怒」。依序觀察司馬遷對於王道觀、君臣相處之道與天道觀、士道觀的繼承與「突圍」。
循此,探究春秋戰國之《左傳》、《國語》等史傳,迄於漢代之《史記》,在外在體例與內在文化意識、思想、價值之繼承與超越,及對後世造成的影響;觀察宇文所安提出之「敘事內驅力」――「天、性格與意志」――即「意志與命運」間相互滲透的變化情形;窺探中國史傳從《國語》、《左傳》到《史記》間,「言」、「事」畸輕畸重至「言、事相兼」的發展過程;對比、參照《史記》與《左傳》、《國語》等史傳間,針對同一史料之記載差異處,此即司馬遷之個人抒情與歷史意識之欲「突圍」與最動人處,即本文第二章至第四章之第四節所欲探究司馬遷之敘事文心,以聆聽司馬遷以《史記》「突圍」整個時代、文化價值觀之高音。
本文企圖以《史記》敘事為論述中心,揭露中國史傳敘事傳統中相互引用、對話、競爭的延續脈絡,來豐富《史記》敘事研究的角度。探究司馬遷如何透過史傳敘事的繼承與「突圍」,展現其個人與宿命的抗爭;承接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脈絡下,以《史記》向孔子之《春秋》致敬;並聆聽在家族傳承與個人使命交織下,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或嘆或怨的個人不朽之音,重建一個可能的「中國文化史之敘述傳統」及其未來的發展性,使中國史傳敘事傳統與《史記》的敘事研究更豐富、多元,實為本文之企盼與渴望。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69120101 |
Creators | 呂怡靜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