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由《左傳》、《國語》看《史記》人物形象的特出--以吳越爭霸相關人物為例

陳雅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太史公寫作《史記》伊始,二千年來,由於作者司馬遷自身傳奇般的人生 遭遇和恢宏的治史抱負,使得這部鉅著始終煥發著不平凡的璀璨光彩,也因此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愛好及研究者的目光;更因《史記》本身內容的豐富多元,從而使研究《史記》的道路廓然分有史學及文學兩大方向。前人謂「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了肯定《史記》史學方面的成就之外,更對其突出的文學表現給予高度評價。無怪乎劉大杰氏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特闢一章專講述「司馬遷及漢代散文」,將《史記》一書位列於正統文學發展脈絡中至為關鍵的一環。   的確,若細論《史記》對後代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可謂有眾多方面:散文則前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力倡,後有繼於明代歸有光,乃至清桐城、陽湖派的實踐;而唐宋以降之傳奇、演義更繼承了《史記》的史傳文學精神,故對於小說之影響也是不言可喻。而從《史記》當中許多動人而張力十足的故事加以改編的戲曲雜劇等更是不勝枚舉,其對我國戲劇題材的沾溉亦相當深遠。因此,身為歷史學家的司馬遷無疑已在我國文學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劉大杰氏推崇其為「偉大的歷史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散文家,優秀的史傳文學家。」 誠為的論。   《史記》濃厚的文學色彩固然令人著迷,然而光是探究《史記》的文學價值而忽略其為史書的身分實在有其侷限性;但倘若只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待《史記》卻又難免有遺珠之憾。畢竟《史記》是司馬遷用盡一生心力的力作。研究《史記》,我們當然可以透過作家的生平來了解它,相反地,我們也可以經由作品,更深一層地接觸到作家內在的聲音,潛在的意識。故較佳的觀照,必先對作品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深入地探究其表現技巧與創作精神,從而挖掘出作者自身的投射。    自東漢王允以降,歷代多有將《史記》視為「謗書」之論;而班固又謂其「是非頗謬於聖人」 。由是觀之,司馬遷寫作《史記》似乃為一己發憤之需。然則《史記》之立論行文果有如此偏頗之憾?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解答,除了直接以《史記》「太史公曰」的論贊部分著手之外,整理史料更會是一個重要而可行的方向。故本文意欲從史料整理開始,藉由和《史記》原文作比對、檢視,來看看司馬遷當初在運用這些史料時,是以怎樣的角度加以揀擇、又如何鎔裁鍛造人物形象。除了身為一位專業史學家客觀判斷,將史料予以合理的取捨增減外,更希望能另闢蹊徑,看看司馬遷個人的、情感的取捨原則,藉此還原尋求出司馬遷的寫作立場及創作意識,並試圖為這些現象或趨勢提出合理的解釋與分析。
2

論司馬遷《史記》的敘事突圍——吳越爭霸相關人物所涉篇章為例

呂怡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究《史記》在中國傳統史傳「敘事」文類中,對《左傳》、《國語》等先行史傳在文體「形式」上,如體例、筆法之繼承與「突圍」;更欲深究《史記》在「文化精神」上,對該時代意識及世界觀之傳承與「突圍」;亦即從文化史角度,探究司馬遷著《史記》的「價值和理想」等「意識形態」與其表現『意識』之方式。   本文以《左傳》、《國語》與《史記》等史傳共同記載之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相關人物――夫差、句踐和伍子胥――所涉及的敘事篇章:〈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世家〉和〈伍子胥列傳〉為論述中心,藉由文獻分析與互文法,探究內容涵蓋從「世家」到「列傳」的此三篇敘事。司馬遷何以特別「突圍」吳太伯與季札之「義、讓」;句踐與范蠡間君、臣相處之「知、捨」;伍子胥與白公勝對君王之「怨、怒」。依序觀察司馬遷對於王道觀、君臣相處之道與天道觀、士道觀的繼承與「突圍」。   循此,探究春秋戰國之《左傳》、《國語》等史傳,迄於漢代之《史記》,在外在體例與內在文化意識、思想、價值之繼承與超越,及對後世造成的影響;觀察宇文所安提出之「敘事內驅力」――「天、性格與意志」――即「意志與命運」間相互滲透的變化情形;窺探中國史傳從《國語》、《左傳》到《史記》間,「言」、「事」畸輕畸重至「言、事相兼」的發展過程;對比、參照《史記》與《左傳》、《國語》等史傳間,針對同一史料之記載差異處,此即司馬遷之個人抒情與歷史意識之欲「突圍」與最動人處,即本文第二章至第四章之第四節所欲探究司馬遷之敘事文心,以聆聽司馬遷以《史記》「突圍」整個時代、文化價值觀之高音。    本文企圖以《史記》敘事為論述中心,揭露中國史傳敘事傳統中相互引用、對話、競爭的延續脈絡,來豐富《史記》敘事研究的角度。探究司馬遷如何透過史傳敘事的繼承與「突圍」,展現其個人與宿命的抗爭;承接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脈絡下,以《史記》向孔子之《春秋》致敬;並聆聽在家族傳承與個人使命交織下,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或嘆或怨的個人不朽之音,重建一個可能的「中國文化史之敘述傳統」及其未來的發展性,使中國史傳敘事傳統與《史記》的敘事研究更豐富、多元,實為本文之企盼與渴望。

Page generated in 0.02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