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金融體系變革看中國大陸國家體制轉變:影響金融制度變革的政治因素之分析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at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

本文探討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時,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自主性程度。亦即,在國家政治體系內的權威結構問題上,中央級政治行為者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政治行為者間擁有多少一致性、統一性?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問題上,國家是否受社會特殊利益之制約?若國家受社會的制約,其制約對國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有多大影響?國家能否有效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亦即,國家是否維持「有滲透力的協商」?總體來講,面對許多相關利益主體的力量,國家(中央政府)到底是否處於優勢地位,以主動地推行金融制度改革或運用金融資源的策略性分配?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威去推動已決定的政策目標而得到原先的預期效果?
本文認為,雖然中央尚未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不過,至少在政治體系內部層面,亦即「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地方分行」這一垂直關係(vertical line)上,國家某種程度上已確保制度上的基礎,保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統一性、一致性。過去實踐表明,信貸貨幣數量的擴張其實取決於政府部門對黨的經濟綱領的具體化程度、地方政府與地方分行勾結程度、各分支行的尋租活動等。然而,至今這種情形已不存在。不過,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亦即「國家銀行─國有企業」這一橫向關係(horizontal line)上,國家尚未找出一條出路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有滲透力的協商」)。於是,中國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國家的自主性(state autonomy)還是有限的。

第一章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與檢討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功能 /17
「統存統貸」的信貸管理體制 /19
改革前金融組織體系對省(市)分行的權威途徑 /20
第三章 金融體系的初步變化(1979-1984)
政經合作與「調整」 /27
信貸管理「統存統貸」轉為「差額包干」 /28
金融體系結構的分化 /29
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 /30
資金分配機制的變化 /32
小結 /36
第四章 領導菁英的分歧與第二波金融改革(1984-1988)
經濟政策路線分歧與金融權限下放 /39
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 /39
信貸資金管理的地方化 /41
「實貸實存」的信貸管理體制 /43
金融資源的橫向流向 /45
信貸資金管理的被政治化 /46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 /46
信貸管理的被政治化 /47
地方政府的介入 /53
擴張金融組織規模的衝動 /53
地方分支行對地方政府的隸屬 /55
地區間經濟結構趨同 /58
地區間金融結構趨同 /59
小結 /60
第五章「治理整頓」與鄧小平南巡後的新變化(1988-1993)
「治理整頓」與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治理整頓」政策的可行性 /65
「南巡講話」與信貸總規模管理的失效 /69
「南巡講話」 /69
信貸規模管理的失效 /73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三波浪潮與新部暑(1994- )
朱鎔基兼任央行行長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 /79
新的金融改革基本格局 /81
中央銀行職能的強化 /83
政策性銀行的成立 /86
專業銀行的商業化 /89
改革的困境 /92
中央─地方關係 /92
國有企業資金陷阱 /97
第七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448
Creators崔明海, Choi Myeong-Ha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