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金融體系變革看中國大陸國家體制轉變:影響金融制度變革的政治因素之分析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at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

崔明海, Choi Myeong-H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時,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自主性程度。亦即,在國家政治體系內的權威結構問題上,中央級政治行為者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政治行為者間擁有多少一致性、統一性?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問題上,國家是否受社會特殊利益之制約?若國家受社會的制約,其制約對國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有多大影響?國家能否有效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亦即,國家是否維持「有滲透力的協商」?總體來講,面對許多相關利益主體的力量,國家(中央政府)到底是否處於優勢地位,以主動地推行金融制度改革或運用金融資源的策略性分配?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威去推動已決定的政策目標而得到原先的預期效果? 本文認為,雖然中央尚未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不過,至少在政治體系內部層面,亦即「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地方分行」這一垂直關係(vertical line)上,國家某種程度上已確保制度上的基礎,保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統一性、一致性。過去實踐表明,信貸貨幣數量的擴張其實取決於政府部門對黨的經濟綱領的具體化程度、地方政府與地方分行勾結程度、各分支行的尋租活動等。然而,至今這種情形已不存在。不過,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亦即「國家銀行─國有企業」這一橫向關係(horizontal line)上,國家尚未找出一條出路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有滲透力的協商」)。於是,中國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國家的自主性(state autonomy)還是有限的。 第一章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與檢討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功能 /17 「統存統貸」的信貸管理體制 /19 改革前金融組織體系對省(市)分行的權威途徑 /20 第三章 金融體系的初步變化(1979-1984) 政經合作與「調整」 /27 信貸管理「統存統貸」轉為「差額包干」 /28 金融體系結構的分化 /29 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 /30 資金分配機制的變化 /32 小結 /36 第四章 領導菁英的分歧與第二波金融改革(1984-1988) 經濟政策路線分歧與金融權限下放 /39 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 /39 信貸資金管理的地方化 /41 「實貸實存」的信貸管理體制 /43 金融資源的橫向流向 /45 信貸資金管理的被政治化 /46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 /46 信貸管理的被政治化 /47 地方政府的介入 /53 擴張金融組織規模的衝動 /53 地方分支行對地方政府的隸屬 /55 地區間經濟結構趨同 /58 地區間金融結構趨同 /59 小結 /60 第五章「治理整頓」與鄧小平南巡後的新變化(1988-1993) 「治理整頓」與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治理整頓」政策的可行性 /65 「南巡講話」與信貸總規模管理的失效 /69 「南巡講話」 /69 信貸規模管理的失效 /73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三波浪潮與新部暑(1994- ) 朱鎔基兼任央行行長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 /79 新的金融改革基本格局 /81 中央銀行職能的強化 /83 政策性銀行的成立 /86 專業銀行的商業化 /89 改革的困境 /92 中央─地方關係 /92 國有企業資金陷阱 /97 第七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2

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係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取締違章工廠的個案分析

喻銘鐸, YU, MING-D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七○年代以來,政策執行的研究愈來愈趨興盛,學者們或從行動的觀點論述,或從組 織的面向探討,但鮮有從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係(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的角度研究。事實上,政策方案的研行,或多或少都涉及政府間的合作、溝通、與協 調。大如環保政策的推動,小至違章建築的拆除,莫不經由中央規劃與地方執行的過 程。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建之一政府間政策執行的概念架構,並透過台北市取締 違章工廠的個案,為觀察與解釋的對象,期望能為我國未來中央與地方共同執行政策 所遭遇的困境,提出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 全文共五章,約六萬餘言。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相關名詞,再述及所欲探討的問題,並檢討研究現狀,以及 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最後分析研究架構。 第二章:政策資源與目標:分析執行所需資源的分配情形,以及政策目標是否明確, 目標要求改變的程度如何? 第三章:中央的政策系絡因素:探討中央政府如何透過溝通與地方政府協調,並且提 供何種誘因,促使地方政府執行。對於地方政府執行的監督,如何有效的達成。 第四章:地方的政策系絡因素:主要探討地方執行人員的心理意向,標的團體的態度 ,地方執行機構的特性,以及地方的經濟、社會條件。 第五章:結論: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出結論,並進而提供建議,俾供參考。
3

水庫移民政策轉變與執行:以瀾滄江為例 / Dam-induced Resettlement Along the Lancang River: Policy Change and Implementation

李泳雯, Sabrina Habic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導致電力需求的急劇增教。雖然現在主要仍是以煤炭的方式提供全國的電力,但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找能有效降低環境污染的替代能源。因此“水力發電”在中國能源政策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時,擁有巨大水資源的雲南省就變成了中國西南的關鍵提電者之一。過去二十年之內,已有企業與政府針對該省重點的水力設施進行大量投資。然而,發展水電雖然有助於生產大量的電,也帶來眾多環境和社會層面的影響。中國政府承認這些反面的影響,因此開始了設計一系列水電發展政策來預防可能的嚴重後果。 本論文分析中國中央政府和雲南地方政府共同制定的水電移民政策,以及新政策對當地執行過程所帶來的影響。基於多元的田野調查,本論文顯示地方政府如何落實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雖然這幾年中國的水庫移民政策有大量的改進,但因為建設大水電站涉及層面廣,時間長,安置過程久,所以中央政府政策的彈性調整,造成當地政府執行過程對不同時間的移民外置帶來不對等的安置,因此印發水庫移民的方抗。 / Policy-making of dam-induced resettlement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shows how group interests have been distributed and adjusted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49, China’s political direction, economic system and its national strength have been in constant flux, reflecting in the policy towards land appropriation and resettlement induced by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area of dam-induced resettlement policy after 2006 when the first regulations on resettlement caused by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were amended. It shows how this policy change is perceived by villagers relocated in the course of dam construction, and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y policy improvements have not led to desired results. The paper first addresses policy change in the area of dam-induced resettlement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In subsequent sections, I draw on findings gathered during my doctoral fieldwork to demonstrate how the recent improvement of resettlement regul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at the central level are translated into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t the local level in Yunnan. I show that while deleg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ttlement processes to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allows for innovative policy experimentation and flexible adaptation, the long timespan need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dam projects gives rise to uneve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sistance on the side of resettled communities.
4

俄羅斯中央與地方關係,1992~1999 / Russian Center-periphery Relations, 1992~1999

陳慶輝, Chen, Ch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聯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一百多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俄羅斯這塊土地上。這些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與文化,一有機會即想脫離俄羅斯獨立。尤其是車臣與韃靼斯坦這類文化差異較大的民族,一心渴望擁有自己主權。除了少數民族的獨立要求外,俄羅斯聯邦仍必須應付境內的地方主義聲浪。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聯邦體制是由民族聯邦與區域聯邦結合而成的,境內有以民族為基礎的聯邦主體,同時也有以行政區域為劃分基礎的主體。 蘇聯晚期,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為了與戈巴契夫爭權,喊出「你能夠拿多少主權就拿多少」的口號,各加盟共和國紛紛通過國家主權宣言,俄羅斯聯邦境內亦興起分離獨立氣氛。為了解決問題,葉爾欽於1992年3月與各聯邦主體分別簽署了3個聯邦條約,開始對中央與地方的權利義務關係作了說明。隨著政治情勢的變化,俄羅斯聯邦於1993年12月12日通過新憲法,明確的規範了中央與地方各自的權力,自此權力的行使有了依循的標準;1994年發生車臣戰爭,突顯出憲法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於是依據各主體需要簽訂的雙邊條約出現了,首先是俄韃條約,謂之「韃靼模式」。至此俄羅斯的聯邦體制大致完成。 俄羅斯聯邦體制的運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論是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甚或法律制度方面尚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地方主體的種類繁多,經濟條件、政治情況及文化取向差異甚大,影響著主體對聯邦關係的看法。因此要解決聯邦問題,就必須從制度上的缺陷及地方主體的態度來著手進行。 / Russian federation is a multi-national state,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hundred kinds of races. These minority races have their ow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y desire to be independent from Russian federation, especially Chechenya and Tarstan. Besides independent demand, there still have localism in Russian federation. In Russian federa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ederal subject. One is ethno subject which based on races different from Russian, the other is territorial subject. Late years in Soviet Union, Russian president Yeltsin in order to struggle with Gorbachev, he said:“swallow what you can get”. Meanwhile, the Union Republics declare their sovereignty. The atmosphere in Russian federation is chaotic. To solve the problem, Yeltsin sighed three federal treaty with all subjects and define the right between center and subjects. Then 1993 passed the Russian Constitution, 1994 Chechen war exploded, that means constitution not suitable for every subject. Yeltsin decided to sign bilateral treaty with subjects, first one is Tartarstan Republic, called “Tartarstan Model”. Russian federal system still has several problems in politic, economic, and law, institution. Besides 89 subjects are so distinguished, their political condition, economic situation, culture are so different, all this affect their perception about federal relation.
5

中央地方立法權限衝突與法規競合-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6號解釋談起 / 無(null)

楊秦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治是近代憲政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對任何一種憲法體制來說,都需要把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問題作為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內容,予以明確定位。 與此同時,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重申地方自治原則。1985年通過的多國條約《歐洲地方自治憲章》,1985年通過、1993年再次通過的《世界地方自治宣言》加重了對地方自治的關注,這意味著在今天,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的積極意義在世界開始得到討論,並逐步得到明確。與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相伴隨的是地方公共團體事務優先原則的確立,即市鎮村最優先、然後是省市縣優先的事務分配原則,而中央政府只負責全國民、全國家性質的事務。地方自治可定義為,國家特定區域的人民,由於國家授權或依據國家法令,在國家監督下自行組織法人團體,用地方的人力財力物力自行處理自己的事務的政治制度。 在中央地方立法權限上,以我國憲法為例,憲法第171條規定:「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第172條規定:「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另外,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法律不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下級機關訂定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在中央法制範圍內建構憲法、法律、命令的三層的上下位階關係。論及地方法規與中央法規之位階關係,由於地方自治團體所制定之地方法規,屬國家法律體系內之一部分,為求國家法律體系之完整及統一地方法規自應受法律位階理論之拘束。 故我國憲法第116條規定:「省法規與國家法律牴觸者無效。」、第125條規定:「縣單行規章與國家法律或省法規牴觸者無效。」。 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6號解釋中,我國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禁止性交易,究竟限制人民何種憲法上權利,主要有二種見解:其一主張涉及性自主權,其二主張涉及工作權。 後者最重要理由是提供性服務以收取對價應認為是一種職業而應納入憲法職業自由之討論。憲法第15條職業自由所稱之職業,原則上只要是人民用以謀生的經濟活動即足當之,毋庸沾染太多道德或價值判斷的色彩,至於該職業應否管制或如何管制始為正當,則是後續的問題。 性如果可能作為一種謀生的工具,人民有沒有以性作為謀生工具的自由?性販售行為可否受到憲法對職業自由的保障? 如果立法者不是採取全面禁止的手段,而是合目的性地鑑於政策需要,對從事性工作之方法、時間、地點等執行職業之自由,予以適當限制,則由於「根據職業自由的三階理論」此類管制手段性質上屬寬鬆之合理審查的範疇,立法者反而能獲取更大的政策形成空間。 爰上所述,本論文提出主要研究問題如下: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對於性販售行為僅僅有所管制,而非全面禁止,是否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牴觸?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規範位階為何?是否為法律?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與與社會秩序維護法效力關係又為何?中央地方權限劃分對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效力影響為何?是否可直接逕依中央法律,亦即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處行政罰?有無侵犯宜蘭縣政府地方自治權限空間疑慮?處罰之理由或相關理論基礎為何?中央地方法規衝突對憲法上性工作者之工作權保障程度及影響為何?地方政府的自治權限有無憲法保障且不容中央恣意侵犯領域?中央或地方法規其中之ㄧ經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宣告定期失效或立即失效時有何種影響? 兩者法律關係影響為何?究為取代關係或遞補關係?
6

中央與地方府際衝突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Conflict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高美莉, Kao, Mei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9年地方制度法施行以來,地方極力爭取自主權,中央與地方自治團體間衍生多次衝突,爭議之層面涵括地方財政權、立法權及人事權等地方自治核心領域。針對中央地方衝突,司法院大法官作出多號解釋,惟並未定紛止爭,突顯出建立中央地方衝突解決機制之必要性。 本論文選擇五個衝突個案,分別是財政衝突的統籌分配稅款及地方積欠健保政府補助款;立法衝突之行動電話基地台自治條例牴觸案及台北市里長延選案;人事權衝突之縣市警察局長任免案。先以府際關係理論進行鉅觀分析,分析其府際關係網絡圖,突顯其網絡利害關係人,如何進行聯合或對抗。次以賽局理分論析中央地方之賽局策略選擇過程,進而賽局及報酬模擬分析。 期望透過各類型中央地方府際衝突個案研究,提出解決下列問題。一、釐清中央地方府際衝突之影響因素?二、究竟何為中央地方權限爭議解決機制?三、台灣府際衝突之關係網絡圖像為何?四、府際衝突賽局中之博奕過程模式為何? 本研究提出四項結論。一、法律與制度變遷與府際衝突交互運作影響;二、政黨對立為府際係衝突最關鍵影響因素;三、建立多元之協調解決機制,為解決府際衝突之有效措施。四、提出全觀型府際賽局理論,以詮釋我國府際關係衝突現象。 本研究並提出五項建議,有助於未來我國府際關係正向發展,一、釐清府際衝突深層網絡關係結構,二、擴大跨域合作府際關係,三、追求中央與地方府際之最適效益,四、邁向多層次之地方治理,五、體認「地方自治為憲法制度性保障」之真諦。 / Since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enacted in 1999, local governments strive for local autonomy; therefore some supervisory conflicts aroused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Those conflicts related to law autonomous enactment, finance autonomous rights and personnel rights. Despit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No.550 and 553 had review above conflicts, disputes still remained unsolved, which proclaim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reconciliatory mechanism of conflicts. 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five conflict cases including tax redistribution fund, premium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cellular phone base management local act, the prolonged election of Taipei li-chairman and incumbency of police bureau chief. Four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below, first, legal and system change will affect the IGR conflicts mutually. Second, parties antagonism is a crucial factor for IGR conflicts. Third, multi reconciliatory mechanism of conflicts would be efficient, a holistic game theory could interpret those conflicts. The last chapt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to clarify the IGR networks structure, broaden the cross-boundary cooperation, pursuit the optimal payoffs, work towards a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comprehend the core meaning of “local autonomy as a system assurance”.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