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明清中國回民的經堂教育 / The Madrasa of Hui-Ming in China During Ming and Ching Dynasty

回民先世自入華以來,長期與周遭漢人相處,不但沒有融入於主體民族內,亦沒有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相反地,由於回民具有種種特質,而使人口數量逐漸擴張,此種特質的傳播與延續,主要靠教育。回民的教育,可粗分為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世俗教育指大環境的主要思潮,一般是指儒學;而宗教教育則指傳授伊斯蘭知識,一般乃指經堂教育。
在回民儒化甚深之明中葉,部份回民學者有感於後繼乏人,且經文匱乏,甚至信眾不明教義,唯恐教民在主觀的認同依據上有所鬆懈,而為客觀的大環境所同化,故欲振興伊斯蘭,而有經堂教育的產生。經堂教育主要起源於傳統伊斯蘭世界的麥德萊賽教育內涵,兼融中國傳統私墊教育形式,由明中耆老胡登洲所興起且盛行於清。在中國境內以陜西、山東、雲南為發展重鎮,因學風之不同而陸續有陜西學派、山東學派以及雲南學派的產生。此外,運行二百餘年的經堂教育所衍生出來的產物,以及對回民內部所造成的作用與影響,再再顯示經堂教育除具有傳授知識的教育功能外;尚有回民自我認同與風俗習慣養成的內聚功能;教義傳播與教派統一的宗教功能;以及促進伊斯蘭學術發展的文化功能。
然對回民而言,雖在人口及宗教上處於弱勢,但由於本身具有強烈的認同伊斯蘭取向,以及在文化調適上採取融合、融入的因應之道,使其信眾及信仰足以繁衍及傳播。因此回民免於同化於大環境中的種種特性,均可直接反應在經堂教育中,然透過經堂教育所發揮的社會文化功能,乃更加鞏因了回民既有的特質。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762
Creators趙子瑩, Chao, Zui-Y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