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代以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加以注釋及申論其意。有關《老子》的注釋本可說是汗牛充棟,其中最為通行的版本,首推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王弼幼而察惠,通辯能言,雖二十餘歲便因病逝世,但他所註解的《老子》、《易經》等,甚能得其精髓,若欲探究魏晉玄學,王弼這兩本著作可謂是必備的。
可是王弼自老子處所傳承者為何?又筆者為什麼以兩者的「無」作為比較的著眼點呢?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云:「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註 】。」由此可看出他是這麼斷句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凡有皆始於無」,也就是以「無」為天地萬物最終的形上根據,換言之,「無」即等同「道」。但事實確然如此嗎?王弼所言的「無」,有曲解老子「無」的意義嗎?其曲解是有意或無意的?如果是有意,其目的何在?
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兩者「無」的比較,釐清「無」的實質意涵,及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以彰顯老子所傳予王弼者為何,而王弼所承自老子者又為何?並由老子「無」思想的發展,及其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一窺玄學之所以稱為「新道家」的因素,進而重估兩者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同時探究其現代學術的意義。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40151 |
Creators | 孫鳳身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