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企業生命週期與股價關聯性之研究 /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Stock Prices--A Test of The Business Life Cycle Hypothesis

會計的主要目的在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幫助使用者制定相關決策。由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採用應計基礎,重視收益實現原則及配合原則,因此盈餘資訊一直相當受到重視。自Ball & Brown及Beaver從事有關盈餘與股票報酬的研究開始,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均支持盈餘具有資訊內涵。國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亦不在少數,但所得的結論並不一致,有些支持盈餘有用,有些則否。基於這個原因,本研究乃由企業生命週期的觀點來探討盈餘與股價的關聯性,以了解盈餘對股票報酬是否具有解釋能力。
  本研究所欲檢定的假說如下:
  一、假說一:相同的盈餘,在成長期股價的反應大於成熟期
  二、假說二:相同的盈餘,在成熟期股價的反應大於衰退期
  三、假說三:相同的盈餘,在成長期股價的反應大於衰退期
  四、假說四:假說一至假說三中之三種盈餘與股價的關係,不因公司規模的大小而有差異
  五、假說五:假說一至假說三中之三種盈餘與股價的關係,不因行業的不同而有差異
  根據實證的結果,本研究達成下列結論:
  一、本研究所使用的四個企業生命週期指標變數--營收成長率、營業利益率、股利支付率及企業年齡,除了股利支付率外,其餘三者之變動與預期相符,應為適當之分類指標。
  二、對於相同的盈餘,在不同的企業生命週期階段中,股價的反應趨勢雖支持研究假說,但因各階段的係數間並未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假說一、假說二及假說三無法獲得證實。
  三、以不同期間進行分析時,所獲結果並無重大改善,因此仍無法證實上述三個假說的真實性。
  四、在規模別的分析中,小公司之分析結果與正常時期之分析結果大致相同,但大公司在營收成長率、營業利益率及股利支付率三種指標中其成長期股價的反應顯著大於成熟期,此時假說一獲得證實。因小公司與大公司在各階段股價的反應並不相同,因此假說四無法獲得證實。
  五、在行業別的分析中,只有塑膠業較符合本研究的預期,其他行業則否,因此假說五亦無法獲得證實。
  六、造成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有三:
   (一)台灣股市規模尚小,且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交易所占比例不高,加上證券法規未徹底執行、投資人較不重視基本分析,造成股市投機性高,因此盈餘資訊與股價間的關係不易偵測。
   (二)台灣上市公司大多擁有許多關係企業,或為關係企業之成員,受關係企業之影響頗深,在股價的反應上自不單純以個別公司情況作考量,因此應考慮整個企業集團的情況。
   (三)企業在衰退後可能因策略上的改變,如多角化經營,而進入另一個生命週期,再次成長。依本研究的理論模型,此時股價會對此有所反應,因而導致成熟期與衰退期股價對盈餘的反應與成長期無蘋著的差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850
Creators侯運神, Hou, Yun Sh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