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科學知識與公共決策:解構中科三期環評爭議 /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ublic decision: deconstruct the controvercy in the EIA process of the third stage of the CTSP

中科三期(后里基地-七星農場)自2006年的環評審查之始即爭議不斷,但最終仍在四個月內速審通過,6月30日於第142次環評大會以一階有條件通過作結,爾後地方民眾不服提尋求司法救濟;2008與2010年初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據認為中科三期的環評結論係「出於錯誤事實認定或不完全之資訊」,對地方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將2006年的環評結論撤銷。伴隨廠商的土建施工、營運量產,2010年展開的中科三期二次環評更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即便如此,2010年8月31日的第197次環評大會,仍然第一階段即有條件通過。中科三期這個似乎不可治理、也無法治理的環評爭議便一直縈繞在身為研究者、亦是倡議者的筆者心中。

筆者認為若沒有深刻討論環評決策的特殊脈絡,公民參與的強調雖然仍屬重要,但很可能會落入「加強溝通」之概念而模糊了對於環境爭議根本上的檢視,在現今面對諸多重大環境爭議的公民參與困境之下,要理解公民參與的不足,首先要先釐清專家、科學知識和公共決策間的關係。科學知識和專家角色在環境決策中的角色自1990年代以後的美國即被廣為討論(Jasanoff,1990; Douglas, 2009; Keller, 2009; Ascher, Steelman and Healy, 2010),本文即延續科學知識和公共決策的分析脈絡,欲解構中科三期的環評爭議。除把握環評會場等各種參與觀察機會的場域、中科三期后里基地的實地走訪,以及對相關專家、環評委員的深入訪談取得質性資料外,也藉由環評會議資料、影像記錄、環境影響說明書等二手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和分析。

本文於第四章深描中科三期2010年二次環評時專案小組、專家會議的審查歷程,並進一步檢視環保署環境治理的認識論;第五章從制度層面檢視造成環評審查困境的結構因素,並於第五章第三節對現行環評制度提出建議。最後於第六章提出「中科三期環評過程中,環保署是在解決衝突、並非釐清爭議」、「環保署『政治與科學分離』的知識論限制環境治理的想像」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承擔開發許可之責任」等三項研究結果;並針對「經濟開發促進國家繁榮的舊思維,是牽連環評爭議的根源」、「專家角色與定義的扭轉」和「『民主』能讓『專業』更『專業』」三個層面進行延伸討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256020
Creators張家維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