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想像《想像的共同體》—以《民報》社論為分析場域

Benedict Anderson《想像共同體》刺激了跨學門的研究,甚至潛隱成為不同取徑的中軸。本文即以此書為虛擬的對話人,同時延伸書中的指標概念—想像,據以鋪陳、架構本研究的兩個問題:營造國族想像的要素?語言如何扣合本地文化資源以營造國族想像?循著Anderson揭示的時間、印刷資本主義和語言等文化要素,我們進一步將之搭上語言再現論,一方面建築「想像語言」觀、另外延伸時間、印刷資本主義於本地經驗與理論上的意涵。於想像語言,本研究以Wittgenstein後期論理為軸,並向功能語言學派借火,認為語言與脈絡(語境)間的遞迴關係適足以中介台灣社會脈絡與理論的接軌,特別是軸輻自該書印刷資本主義的雙層意涵—一面是文化、一面是結構。作為結構,本論文藉以引導出報業與善書兩個代表,而文化則遙指一種相對於古老宗教共同體的世俗而神聖之文化氛圍。文中也順勢轉入《民報》語料的分析。藉社論的耙梳,我們將文本語言資料、主題與相關意義構連上該時的社會實況與本地文化資源(於內容與形式上,皆隱隱地透露出某種神聖的氣味),其中,當以本省人╲外省人的定位為核心,同時含括了國族之於人的隱喻、對為官者的期待,以及時間因素的相關分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706
Creators邱承君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