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香港對上海的直接投資:經濟發展及經濟競合之分析

近十年來,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促使全球經濟加速整合的主要媒介。各個國家、地區或生產部門因為擁有不同的自然條件、資源環境及生產傳統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勞動生產力水平及其他生產要素條件,資本也就受到各地生產條件相異的影響而出現流動,以尋求市場利基與生產要素的最適組合,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1981年上海開始引進外資以來,港滬即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經濟連結,並建立起聯繫機制。但是,一方面內外在不斷變動的經濟及政治環境對此一聯繫關係一直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新建立的經濟連結也對彼此原有的經濟及社會結構產生許多正面或負面的、直接或間接的、長期或短暫的影響及挑戰,進而促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兩地建構出特定的協作模式。
本論文係就港資在上海的投資結構、經濟聯繫、經濟發展影響及經濟競合等方面進行分析評估,並在資料上與台灣作一綜合探討,以提出對台灣的意涵與影響作為政府或廠商訂定政策之參考,並從宏觀的角度檢視上海(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等地所建構的動態經濟關聯體系。
由研究成果可知,自1981年至2000年間,港資投入上海的資金結構在「量」與「質」上呈現四個階段的變化,而每一階段的轉換皆與引資政策鬆綁、政治環境之穩定度、經濟走向及全球經濟景氣等因素密切相關。上海在各個階段的引資策略作用下,製造業中的優勢產業已經開始進行轉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力。香港也由於工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大陸進行生產活動,而積極轉向發展第三產業,並未出現「脫離工業化」(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後的系統性經濟衰退現象。
此外,上海與香港經濟關係的發展,在市場機制的驅使及政府積極規劃下,已經逐步朝向「整合」的方向前進。在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香港與上海的經濟合作及競爭是同時存在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產業則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競合模式。
另一方面,香港不論是在投資、貿易,甚或是政治方面,也扮演了台灣與上海(中國大陸)之間的中介角色。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彼此的競爭與合作之下,亦逐漸發展出各自的策略佈局,在國際經濟建制的規範下,未來更是可能發展出經濟整合的契機。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260001
Creators陳怡君, Chen,Yi-Ch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