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

《牡丹亭》何以能特出於眾多劇作而成為明傳奇的重要劇目?進一步言之,《牡丹亭》劇作中的主題意識與時代背景接軌而使之被推向高峰,歷來對此研究者眾,從作者思想、作品解讀、時代分析等各種角度切入,提供筆者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作為參考。

「經典」的建立不是單一劇作的創作與出版即可成就,當我們討論《牡丹亭》作為明傳奇經典之時,筆者希望提出的一個思考角度是延續與反推。簡言之,即以《牡丹亭》作為原型故事,對明代其後改作與可能被廣泛地定義為仿作之傳奇文本進行討論,一方面試推《牡丹亭》成為經典的原因與意義;一方面對作品進行解析。

「才子佳人的愛情」是明傳奇劇作中最重要的題材,大量的劇作構成程式化的風潮,相同的主題、類似情節與角色的重複組合,又與主情思想相對應。筆者於第一章〈緒論〉中,說明選擇以《牡丹亭》作為研究主題,初步歸納相關資料,希望對所謂的改作與仿作有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針對《牡丹亭》之文本作一分析。首先討論《牡丹亭》與其原型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之間的關係。《牡丹亭》承繼〈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基本架構,再進行加工,使情節複雜化與人物立體化。為了彰顯「情理衝突」的過程,《牡丹亭》在情節與人物的描寫上相當細膩,並且提升了故事主旨的意涵與層次。《牡丹亭》刪除杜興文及柳夢梅之父母之角色,增加春香、陳最良與杜寶在劇作中的分量,並新設「苗舜賓」一角,作為柳夢梅的輔助角色。再者則就《牡丹亭》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筆者採取多數學者之說法,將《牡丹亭》分為三段落:由生至死、生死之際和回生之後。再就點線結構的基本模式、象徵符號的設計運用及對照現實的夢幻世界三個面向討論之。除了情節之外,《牡丹亭》所之人物形象也有所論述。劇作前半部以杜麗娘作為核心,但杜麗娘回生之後,劇作則轉以柳夢梅為核心,杜麗娘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和柳夢梅對於功名的執著是並行的。此外,杜寶「執古妝喬」的形象和角色之互相對照搭配的狀況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筆者並於此章中略論湯沈之爭的問題,筆者以為,湯沈之爭不能證明曾經發生,「臨川派」也無法確認是否為一有意識而組成的團體,應屬於被建構的派別,但不存在於歷史之中。無論從文獻或是格律來看,均無直接證據可證明湯沈之間曾經存在激烈爭論,亦不能斷然表示湯顯祖之作完全不符音律,無論湯沈之爭的內容或是派別成員在學者研究中均未有定論。

由於明傳奇愛情劇的情節與角色均相當繁複,筆者於第三章中先就愛情劇的主要程式情節分段論述,再以前論第二章為基礎,總論《牡丹亭》文本之特色。在第一節中,筆者以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及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作為主要參考資料,並以表列方式說明之。明傳奇愛情劇的固定模式如下:探訪相遇、互訴情衷、分離試探、喜慶團圓共四部分,其中又各自有固定的程式情節之運用。在程式情節中,「應考」及「誤會」情節可能被應用於各段落之。在第二節中,筆者就人物角色的設定與性格表現作一論述分類。女主角可分為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及特殊身份三類,但以大家閨秀居多。並且明傳奇愛情劇對「佳人」的設定均是容若桃李,才堪詠雪的。為了配合愛情故事的發展,佳人面對情愛顯得主動積極,深情不渝。男主角則是學富五車,瀟灑風流,雖然有追求功名的欲望,但也重視愛情與婚姻,才子佳人的愛情著眼於內心的契合,在才貌上亦十分相配。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侍女和反對者亦為通用之角色,與程式情節相對應,在角色設定上有「典型化」與「類型化」的傾向。在第三節中,筆者討論在明傳奇愛情劇的文本之中所隱含的限制與基本觀念,包括「貌美、才美、情美」的基礎,佳人守貞與才子多情,獲得功名以使私情認可的必然性等等。在第四節中,筆者則以《牡丹亭》作為分析主體,討論程式情節與典型人物如何被運用組構於文本之中。《牡丹亭》的確受到程式化的影響,但亦有突破之處,即以夢言情與因情生死的情節構思,達到以事奇烘托情奇的目的。在人物形象的部分,杜麗娘和柳夢梅皆同時展現了「專情」的形象。

筆者於第四章中探討了關於《牡丹亭》在晚明的改編本。目前見諸文獻記載者共有六本,但呂玉繩改本及沈璟改本《同夢記》幾皆亡佚,徐肅穎《丹青記》台灣並無善本,故本章中以分析徐日曦《碩園刪定本》、臧懋循改訂《還魂記》與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三家改本為主。筆者於每一小節中均以列表對照之方式說明情節的刪併情形。三家改本均有音律的改訂,也就《牡丹亭》不合音律之問題提出意見。在劇作內容方面,《碩園本》只刪不改,臧改本《還魂記》更改幅度略多於《碩園本》。馮改本《風流夢》是情節更動幅度最大者,主要增加關目的方式「強調」生旦同夢的事實。此外,也設定杜麗娘之生辰死忌均為中秋,死後三年改為一年等細節,使情節縝密合理,前後呼應。《風流夢》就原劇作亦先採取了刪減支線的方式,但相較於碩園本和臧改本,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內容的改動。經由分析之後,可以確認晚明三家文人改編本的目的,均是推動《牡丹亭》更能完全適應場上演出,所以刪減情節、改訂音律、致力於取白的通俗化與口語化,還有意象的具體化。

在討論改作文本之後,筆者於第五章中討論《牡丹亭》仿作之問題。當然,從所謂「臨川派」的成員,如吳炳、孟稱舜的作品中的確可以看出和《牡丹亭》相類之情節,但是「臨川派」不能做為判斷基準。筆者以「評論」與「情節因襲」作為判斷仿作之標準,並且排除程式情節的沿用,以《牡丹亭》中的特殊情節是否運用於其中立論。所採取的「仿作」定義,包括直接模仿《牡丹亭》之文本與可能受到《牡丹亭》之影響文本。可以分為仿作正體和變體。仿作正體又因定義不同而區分為二類,仿作變體則是馮小青系列故事。不可忽略的是,《牡丹亭》中採用的特殊情節再化入新劇之中後,有各自的意涵與作用,當然不同的作家所欲表達之情思也可能隨之不同。在肯定真情的前提之下,孟稱舜對「情」的理解便含有「節義」的概念;吳炳於《療妒羹》中所展現的反而更接近道德教化的主旨,愛情只是搭配的副線而已。仿作變體雖然在情節上可以直接看出受到《牡丹亭》的影響,但是部份情節的擇取與以《牡丹亭》直接入戲的手法所詮釋的角度必然有所不同,而筆者用之為標準的情節也在仿作中有著程度不一的改變。

總合前論,筆者於第六章中除了補述關於《牡丹亭》續作之問題外,也對《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進行解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1510071
Creators林書萍, LIN,SHU-P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