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西南苗族的基督新教與現代性(1900-1960) / Protestantism and Modernity of the Hmong(Miao) in the Southwest China, 1900-1960

本論文探討的是中國西南苗族如何皈信基督教的過程,以及在時局的影響下,他們如何在基督徒、中華國族與苗族之間的身份認同中求取平衡與進行轉換。這個議題牽涉到信徒如何藉宗教在今世尋求成功,與在來世尋求永恆盼望,並苗族追尋現代化的過程與政教關係的互動。
基督教在清末傳入黔西北地區,在苗族與儸儸群眾中獲得很大的迴響;傳教士透過設立教會學校、創制民族文字,將知識與信仰一併帶給邊疆民族,並培育出許許多多的本地知識份子。其時,正好也是國家外患頻仍的年代,當政府意欲透過邊疆教育來取得土著民族的國家認同以鞏固國防時,才發現西南地區的許多民族都已經深受基督教的影響,甚至在國家認同上出現動搖。因之,國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在西南地區爭取少數民族的認同,意欲將他們吸納成為中華國族的一員。而作為國家與族群之間的苗族知識份子遂成為國家亟欲拉攏的對象,而這批知識份子也在當中扮演著為民族爭取利權的中介者角色。
此時的中國基督教正面臨轉型,強大的國族主義情緒讓中國基督教必須走上本色化路線,這股思潮也同樣影響了黔西北苗族教會,並以內地會教會為中心發展出本色化的民族宗教特色,且在靈恩運動的影響下,走向唱靈歌、跳靈舞與見異象的千禧年信仰。從苗族流傳史詩可以看出,在他們的歷史記憶中已帶有一種期盼新天新地的想望。這樣的期盼,成為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態度,而實際的表現,就是在歷來的「鬧升天」與「鬧搬家」的行動當中。而且,隨著靈恩運動與天啟末世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藉由教會作為資訊流通的媒介,這種末世的焦慮感渲染成為普遍的群眾運動,甚至在 1950 年代演變成反對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的武裝「鬧皇帝」運動。
我認為,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上半葉黔西北的苗族基督教發展,不但藉由教會的媒介,在橫向的空間上與中國政治以及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接軌,在縱向的歷史脈絡與族群記憶中,也持續受到族群傳統的影響,是研究全球基督教發展的大圖像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156504
Creators胡其瑞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