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政治符號之研究:1991∼2000

自1989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變遷,政治上,中央民代改選、二二八官方事件報告的出爐、廢國大、開放直轄市市長民選、第一次的台灣省長大規模地區的選舉、也是最後一次;1996年第一次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凍省,宋楚瑜出走國民黨獨自參選,直至2000年第二屆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形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興起、去中國化的爭議;而競選傳播上,報紙、電視競選廣告的相繼開放、候選人商品化、call in、政論節目的熱潮,選民與媒體多元聲音呈現,1989年至今的台灣變遷不僅快速、多元、更是驚人。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具國家認同符號之電視競選廣告,其訊息策略以及政治符號的變化與趨勢;採用『國家』、『台灣』以及『中國』三面向為主要的切入點。

本文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 兩黨均以形象塑造傳達國家認同意識
(二) 民進黨擅長負面攻擊以形塑對手國家認同之『謬誤』
(三) 民進黨與『標榜自己愛台』訊息高度連結;但國民黨標榜『自己愛中華民國』,也同樣『愛台灣』
(四)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與民進黨『台灣』認同的競爭
(五) 長期觀察國民黨國家認同模稜兩可
(六) 國民黨形塑多元民族認同,民進黨形塑單一民族認同
(七) 國民黨之『中國』符號為正向,民進黨之『中國』符號為負向
(八) 不同年代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民族認同明顯不同,但歷年『愛台』訊息逐年上升
(九) 單一選區:隱性訴求獨立;複數選區:顯性訴求獨立
形象塑造類型在高層次選舉類型的高使用比例
(十) 長期觀察『台灣』符號成為主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7252006
Creators羅時宜, Luo, Shih Y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