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政治符號之研究:1991∼2000

羅時宜, Luo, Shih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9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變遷,政治上,中央民代改選、二二八官方事件報告的出爐、廢國大、開放直轄市市長民選、第一次的台灣省長大規模地區的選舉、也是最後一次;1996年第一次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凍省,宋楚瑜出走國民黨獨自參選,直至2000年第二屆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形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興起、去中國化的爭議;而競選傳播上,報紙、電視競選廣告的相繼開放、候選人商品化、call in、政論節目的熱潮,選民與媒體多元聲音呈現,1989年至今的台灣變遷不僅快速、多元、更是驚人。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具國家認同符號之電視競選廣告,其訊息策略以及政治符號的變化與趨勢;採用『國家』、『台灣』以及『中國』三面向為主要的切入點。 本文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 兩黨均以形象塑造傳達國家認同意識 (二) 民進黨擅長負面攻擊以形塑對手國家認同之『謬誤』 (三) 民進黨與『標榜自己愛台』訊息高度連結;但國民黨標榜『自己愛中華民國』,也同樣『愛台灣』 (四)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與民進黨『台灣』認同的競爭 (五) 長期觀察國民黨國家認同模稜兩可 (六) 國民黨形塑多元民族認同,民進黨形塑單一民族認同 (七) 國民黨之『中國』符號為正向,民進黨之『中國』符號為負向 (八) 不同年代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民族認同明顯不同,但歷年『愛台』訊息逐年上升 (九) 單一選區:隱性訴求獨立;複數選區:顯性訴求獨立 形象塑造類型在高層次選舉類型的高使用比例 (十) 長期觀察『台灣』符號成為主流
2

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

陳□明, CHEN, HE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從開國迄今,政治符號展現傳播主要以爭「正統」、為「正名」及實行「三 民主義」而奮鬥。國家整體的象徵內涵即以此為主。 本文共分十二萬字,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題目界定之意義,並談研究動機、目的、架構及方法。 第二章:政治符號之分。分三節,說明政治符號之內涵、運作(即政治傳播)、影響 作用與功能論。 第三章:內容。分三節,說明立國正統符號、正名符號、與立國基礎符號--三民主 義符號體系。 第四章:運作--政況傳播。分四節,首先說明傳播內涵架構,餘分論立國、建國及 反共復國的符號傳播。 第五章:結論。提出國家象徵過程的目的發現及心得。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