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6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應用集群分析於民眾政治關注程度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people's level of concern about political

陳詠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2016年總統選舉結果,此次選舉投票率創歷史新低,僅66.27%的選舉人參與投票,此為台灣開放總統直選以來,投票率首度低於七成的總統選舉。有鑿於此,本研究將探討台灣民眾之政治參與行為,並分析各特性民眾之政治看法及傳播媒體使用情況,期盼能藉由研究結果改善民眾之政治參與度。 本研究針對全台民眾進行政治參與行為調查,採用「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四次(2015):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其主要涵蓋「政治與公共事務傳播相關行為」、「政治與選舉意見、態度與認知」、「選舉與政治行為」等三大研究主題,並將各主題之相關題項整理後進行統計分析,藉由探索性資料分析、卡方獨立性檢定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探討民眾之政治關注程度差異及不同政治關注程度者之特性,以下為此次研究之發現: 一、根據民眾之關心總統大選程度、觀看電視上選舉新聞頻率、觀看談話性政論節目頻率、觀看報紙上選舉新聞頻率、觀看網路上選舉新聞頻率、在網路上蒐尋選舉相關訊息頻率、和他人面對面/電話討論政治頻率及和他人網路上討論政治頻率,將受訪者分為三大集群,分別是「低度政治關注程度者」、「中度政治關注程度者」、「高度政治關注程度者」。 二、不同性別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分層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教育程度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工作狀況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2

台灣報紙競選廣告「推薦人」之研究:1989∼2002

施冰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1979至2002年間,報紙推薦人競選廣告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的架構上,自變項有「選舉類型」、「候選人所屬政黨」,中界變項為「推薦人使用類型」,而應變項為「推薦人競選廣告呈現方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以上變項間的關係,得到以下結論。 1. 充滿政治意涵的競選廣告,政治人物仍是主要推薦人對外有知名度與政治經驗的傳遞,還有政治生涯上提攜的效果。 2. 不同政黨陣營會有不同推薦人類型與廣告表現,因為不同政黨有其本身的理念與時代背景,相較起來黨外出身的泛綠政黨,在廣告與媒體的使用,有較創新的表現。 3. 越低層次的候選人,越會使用推薦人做為廣告訴求,低層次的候選人在使用推薦人的情況比高層次的候選人更為常見,這也反映了知名度與政治資源的差異。 4. 推薦人知名度與推薦人數量成反比,因為知名度高一位就夠,知名度低,就用人數增加消息來源強度;而知名度低,利用圖像的情況較多,以增加印象。 5. 推薦人競選廣告中,公開聲明是推薦人最常使用的方式,因為訊息來源最直接的表達出對於候選人的支持,尤其在報紙上,最能表現支持的方式,但若能增加版面的活潑性,可以更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6. 恐懼訴求與比較攻擊訴求較少與推薦人同時出現在廣告中在資訊量大的公開聲明中才較會有恐懼訴求及比較攻擊訴求出現。但是在整體的研究來看,推薦人還是比較偏向為候選人催票告急,而較少為候選人攻擊別人或提出恐懼訴求。
3

大眾傳播媒介對大學生政治支持的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的研究

劉嘉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大學生政治支持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大眾傳播媒介為何與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支持。本研究從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角度,討論大眾傳播媒介對於政治支持究竟是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良性循環論」與「媒介抑鬱論」兩個理論對這個問題的論點分庭抗禮。前者認為媒介具有公共服務、提高政治涉入感的功能,因此稱為「良性循環論」;後者則認為媒介具有許多負面內容和不公正的報導,因此稱為「媒介抑鬱論」。本文認為大學生教育程度較高,應較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應較不受媒介負面內容影響,良性循環論解釋力應較高。再者,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政治支持除了受到傳播媒介良性循環的影響,政黨認同也是其形成政治支持的重要影響因素。 有別於一般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設計,本研究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法,以貫時性的資料型態更能瞭解政治支持如何持續與變遷。本研究發現,在大學生的政治支持中,對政治社群與典則的支持相對穩定,但對於政治人物、政府的支持較不穩定,且逐年下滑。在傳播媒介對政治支持影響方面,政治媒介注意程度、政治媒介公正性評估對政治支持具有正向影響,符合良性循環論。 再者,媒介抑鬱論與良性循環論分別在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政治媒介注意程度對政治支持的影響中成立。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負向,而政治媒介注意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正向。因此暴露程度與注意程度具有相當不同的內涵、意義與影響,值得研究者注意。最後,不同政黨認同者在政治媒介使用與媒介認知不同時,其對政治支持影響的差異如何?本研究發現,泛綠認同者對政治社群與權威當局的支持較泛藍認同者高,可見政黨認同是政治支持的影響因素。
4

網路kuso的政治表達與參與: 2012年總統大選個案研究 /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Kuso on the Internet: A Case Study of Presentential Election for 2012 in Taiwan

王詣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12年總統大選為題材,針對大選期間以競選為主題的kuso文本,分析其好笑、搞怪的背後,創作者如何表達意見參與選舉。 作為網路新興的參與政治方式,本研究根據文獻發展13項指標,逐項分析文本。研究結果發現: Kuso常以擬仿方式增添新意批評原作,或加入各種元素拼湊呈現。競選類型kuso,以攻擊候選人內容最多,攻擊對象通常是競選連任候選人,其執政表現是常見的攻擊主題。其餘類型的排行為塑造候選人形象、反駁候選人與陳述選民需求等。當作品訴求「改變」,多為要求執政者下台,換人做做看。作品中顛覆權力的方式多變俗語言是常見的拆解權力方式,但並非固定作法。創作者的「發聲」以抱怨為主,抱怨但期待回應者較少。尤其,作者駁斥競選連任候選人時往往過於簡略與情緒,理由不充份或流於個人好惡,這些都削弱反對的力度,難以強而有力的反對權力。
5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及其媒介性格之演變

彭武順, PENG, WU-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文學角度而言,「詩經」是古代歌謠之總集;從經學立場來說「詩經」是儒家治平 的寶典。前者偏重其抒情本質,後者則強調其政治意涵。同指一部古籍,或以為喜恕 哀樂之所發,或以為倫理政教之所本,其中似有不能相容之處。推考其實,則事或不 盡然。蓋文學束質中,早已隱含抒情與美刺二元因子之同時並存,爾後彼此之消長起 伏,則隨時世而有所遷移;「詩」自不例外,其與歷史文化發展之因緣,亦有清楚的 脈絡可尋。 從先民節慶祭祀場合的激烈舞踊謳呼,到早期歌謠的吟唱諷誦,顯示一自然演化的趨 勢;此一淵源關係,可以從現存詩篇所殘留之原始樂舞痕跡裡,得到充分說明。 從里巷的文學性歌謠,發展至貴族的政治性詩篇,則有其人為制作之深意在:或於宗 廟祀享之時,為樂工瞽矇所歌奏;或於燕飲酢之餘,為君臣賓主所吟唱;或於應對周 旋之際,為大夫卿士所稱引。要皆藉以為表意之媒介,使用之時機固不盡同,但均不 色帶有濃烈之政治色彩。以此下逮戰國之世,更衍成儒者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教; 於時,「詩」之媒介性格又為之丕變。 推「詩」之所以自民間進入貴族,復於此上層社會中呈現種種不同之面貌,一則由於 此一表意媒介本身性格即允許相當之彈性;再則,當時特有之政治及文化背景,亦直 接、間接地促成此一改變。本文的研究,即欲就「詩經」、「左傳」、「國語」及相 關之文獻史料中,探索「詩」從歌謠世界步上政治舞台之過程,並掌握此一媒介在歷 史文化潮流底下所發生的性格演變。
6

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

陳□明, CHEN, HE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從開國迄今,政治符號展現傳播主要以爭「正統」、為「正名」及實行「三 民主義」而奮鬥。國家整體的象徵內涵即以此為主。 本文共分十二萬字,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題目界定之意義,並談研究動機、目的、架構及方法。 第二章:政治符號之分。分三節,說明政治符號之內涵、運作(即政治傳播)、影響 作用與功能論。 第三章:內容。分三節,說明立國正統符號、正名符號、與立國基礎符號--三民主 義符號體系。 第四章:運作--政況傳播。分四節,首先說明傳播內涵架構,餘分論立國、建國及 反共復國的符號傳播。 第五章:結論。提出國家象徵過程的目的發現及心得。
7

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

何聖飛, Ho, Sheng-F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

從微觀民意觀點探討中央民意代表之公共服務品質之研究 / Research of the public service quality from micro public opinion viewpoint discussion legislator

華樹華, Hua, Sh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傳播具有高度的不可確定性,傳播過程裡的訊息無時無刻地產生發出,且經常讓人感到不可捉摸,而政治則是為調和成員之間的歧異所達成約束集體決策的活動的過程。中央民意代表對於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過程尤其重視,因為這是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情境,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之關係,即是於政治傳播情境中探索人民意義認知與再現的過程,屬於政治社會化歷程。 人民除了以投票的行為表達民意之外,微觀民意,將如何成為政府治理與決策的依據呢?就本文之研究發現,微觀民意不僅具有反映公共政策且具有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但必須仰賴訊息能有效地傳播的基礎。微觀民意如何透過政治傳播歷程形成影響公共的結果?微觀民意與中央民意代表中介者之關係?是本研究的問題意識。中央民意代表接收民意的管道來源包括大眾傳播媒體、本身與民意的互動及週遭人士所提供的訊息等,其中以公共服務所接收的民意訊息最為直接且豐沛,尤其在2008年我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制度改為小選區制後,中央民意代表對於選區內的民意更為重視採用。 公共服務是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間重要的中介工具之一,因此使用者體驗之品質評價及其關係管理,成為公共服務流程中重要的品質設計概念,敏銳的生產設計者也可能因此發現使用者的潛在需求,而發揮創新的動能,本研究在中央民意代表的公共服務中,藉由10,000小時以上傳播互動、超過2,000組個案,統計分析微觀民意樣態,以了解使用者實證經驗與評價,以實證質性研究歸納出民意需求的實質內容,整合量化之研究,提出本文之論述: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之意義建構在公共服務歷程中共構,形成影響公共的政治傳播。 從微觀民意觀點,探討中央民意代表公共服務之品質,其變項由公共服務品質、信任(滿意度)、政治效能感、忠誠度及形象五個構面加以檢證,公共服務品質之因子包括便利度、可靠度、溝通度、專業度及關懷力五個子構面。研究結果與假設吻合,公共服務品質自變項與應變項各構面間具有相關性及關聯度,且信任(滿意度)為公共服務品質與政治效能感之中介變項。 此外,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在公共服務品質中影響「政治效能感」的評價主要因素為「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又奠基於公共服務之「專業度」與「關懷力」,微觀民意因此必須在具有理解的「情感認知」對話情境中,公共服務者提供具有「法理專業」素養對現行公共政策缺陷與潛在需求的「意義建構」澄題與諮商歷程,公共服務品質流程中之「關懷力」評價,對於中央民意代表之「忠誠度」具有重要影響力。 微觀民意鑲嵌公共服務與中央民意代表之政治傳播歷程將因此有新的意義建構,連結並影響巨觀體制的公共的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之管理方法論,必須建置以公共利益為軸心之流程設計概念中,注入細緻的創新元素「關懷力」及「專業度」,使人際與語意傳播之意義建構在具政治信任及政治效能感成份之公共服務流程中,微觀民意得以發揮對於巨觀的社會體制產生影響與改變的能力,使百姓與國家治理者產生有效對話機制。
9

社群網戰:臉書上的2012總統大選 / The campaig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case of the 2012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on Facebook

張孟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三位候選人的粉絲專頁作為觀察的對象,以了解粉絲專頁在競選中所扮演之角色。透過分析Facebook本身的行銷特性,並討論Facebook上的回饋機制(「讚」、「評論」與「分享」);另一方面則討論網路選戰在國內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再以歐巴馬對社群網站應用的經驗,點出社群網站作為競選工具的可行性,以回答本研究的問題與目的:(1)訊息主題與訊息呈現方式的差異與粉絲按「讚」、「評論」與「分享」的差異為何?(2)三組候選人的粉絲專頁經營策略有何差異?本研究希望透過對訊息內容的分析,以及三組候選人粉絲專頁經營策略的分析,整理出屬於社群網站競選的經營方式。 透過「內容分析法」對訊息與「讚」、「評論」和「分享」之關係進行分析,本研究整理結果並提出對經營粉絲專頁訊息之建議:(1)形象塑造上以抓住候選人特質為主,但不偏離真實樣貌;(2)訊息主題的經營應有較多能夠呈現候選人真實想法之主題;(3)訊息呈現方式雖以複合式訊息較容易被分享,仍不可忽略文字訊息之重要。另外,本研究亦同時對三組候選人陣營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其粉絲專頁經營策略,發現三組候選人經營粉絲專頁背景的共通性在於增加「訊息曝光度」;在訊息主題的決策上,大抵都是在主軸底下做細節的延伸和攻防;且從效果評估來看,他們也都認為經營粉絲專頁具有一定成效在。 從三位總統候選人的粉絲專頁訊息內容分析以及經營策略來看,本研究認為,透過經營粉絲專頁能夠讓訊息曝光能達到一定的成效。另外,本研究也建議,應該要以「虛實交會」的手法並行,讓粉絲能夠從虛擬世界中走出,與候選人在真實世界中相會,讓線上與線下的關係能夠更緊密。 /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Facebook pages in electoral campaign. The objectives of observ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the three Facebook pages in regard to the thre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Tsai Ing-wen, Ma Ying-jeou, and Sung Chu-yu).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bility of using SNSs as campaign tools in election, the study generates research questions as follows: (1) Among messages of observed three candidates’ fan pages, how are topic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feedback mechanism? (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trategies of three candidates’ Facebook pages? Drawn from the result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nsive interviews, suggestion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image building of candidates should manifes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flamboyance; (2) topics and content of messages should reflect those candidates’ true opinions; (3) the multimedia format of messages are forwarded more often, but the influence of text message should also be concerned. As to strategies of candidates’ Facebook pages,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suggests managing Facebook pages could enhance the degree of ‘message exposure,’ the subject of message decisions are based on some main topics, and there are a few successful cases for using Facebook pages as a campaign tool.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evidences for enhancing ‘message exposure’ by running Facebook pages in this study. Furthermore, to arouse more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mong Facebook fans, political campaign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both ‘cyberspace’ and ‘reality.’
10

中共三十年來政治傳播效果之研究

周白雲, Zhou, B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範圍、目的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效果的界定 第二章 中共傳播的特性 第一節 馬列意識型態的影響 第二節 中共領袖的特殊看法 第三節 對傳播工具的撤底壟斷與控制 第三章 「五大運動」與「三大改造」時期之傳播(一九四九--一九五七)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四章 「三面紅旗」時期之傳播(一九五八-一九六五)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傳播(一九六六-一九七六)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第六章中共當前之傳播(一九七六-一九八一)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七章 中共傳播內容與效果的檢討 第一節 單方面傳播的立即效果 第二節 單方面傳播的長期效果 第三節 結 論 後記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