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大眾傳播媒介對大學生政治支持的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的研究

劉嘉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大學生政治支持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大眾傳播媒介為何與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支持。本研究從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角度,討論大眾傳播媒介對於政治支持究竟是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良性循環論」與「媒介抑鬱論」兩個理論對這個問題的論點分庭抗禮。前者認為媒介具有公共服務、提高政治涉入感的功能,因此稱為「良性循環論」;後者則認為媒介具有許多負面內容和不公正的報導,因此稱為「媒介抑鬱論」。本文認為大學生教育程度較高,應較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應較不受媒介負面內容影響,良性循環論解釋力應較高。再者,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政治支持除了受到傳播媒介良性循環的影響,政黨認同也是其形成政治支持的重要影響因素。 有別於一般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設計,本研究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法,以貫時性的資料型態更能瞭解政治支持如何持續與變遷。本研究發現,在大學生的政治支持中,對政治社群與典則的支持相對穩定,但對於政治人物、政府的支持較不穩定,且逐年下滑。在傳播媒介對政治支持影響方面,政治媒介注意程度、政治媒介公正性評估對政治支持具有正向影響,符合良性循環論。 再者,媒介抑鬱論與良性循環論分別在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政治媒介注意程度對政治支持的影響中成立。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負向,而政治媒介注意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正向。因此暴露程度與注意程度具有相當不同的內涵、意義與影響,值得研究者注意。最後,不同政黨認同者在政治媒介使用與媒介認知不同時,其對政治支持影響的差異如何?本研究發現,泛綠認同者對政治社群與權威當局的支持較泛藍認同者高,可見政黨認同是政治支持的影響因素。
2

台灣民眾政治支持之研究

黃冠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新興民主國家當中具有相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由威權轉型至民主的過程相對而言十分平和,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呈現出民主運作的紊亂與不和諧。台灣民眾對於民主政府與民主政治的態度可作為觀察台灣未來民主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研究即從微觀的角度出發,並將分析的焦點集中在民眾對於「支持」(support)的概念,以探索民眾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感受,並釐清台灣民眾對政治現實與民主理念的差距,並從政治支持的角度來觀察台灣民眾的分布情形。 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量化分析的方式,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計畫,2003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之調查資料,就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態度進行分析。本研究將政治支持的具體含意界定為Easton所指涉的廣泛性支持(diffuse support)與特殊性支持(specific support),並透過因素分析的方式釐清屬於廣泛性支持層次的「民主價值因子」、「民主政治因子」與特殊性支持層次的「權威當局因子」、「國會與政黨機構因子」、「官僚與司法機構因子」等五個政治支持因子。 為釐清五個因子中廣泛性支持與特殊性支持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以八個政治社會學解釋變數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與廣泛性支持因子都有關聯性的是「人際互信程度」,顯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若能累積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礎與社會資本,對於體系裡廣泛性支持的養成具有正面的幫助。與特殊性支持因子都有關聯性的是「全家收入狀況」與「藍綠意識型態」,全家平均收入越高的民眾,對於「官僚與司法機構」因子的信心就越高,而全家平均收入越低的民眾,則對「權威當局」以及「國會與政黨機構」因子的信心越高;在藍綠意識型態方面,傾向泛綠的民眾對於「權威當局」因子的信心越高,而傾向泛藍的民眾則對於「國會與政黨機構」以及「官僚與司法機構」因子的信心較高。 此外,進一步將政治支持分別依照廣泛性支持與特殊性支持的高低程度,可區分為四個政治支持類型,即「穩定型」(廣泛高、特殊高)、「支持型」(廣泛高、特殊低)、「順從型」(廣泛低、特殊高)與「疏離型」(廣泛低、特殊高)等四類。本研究一方面進行四個政治支持類型與台灣社會主要之社會人口特徵(性別、世代、教育程度、職業、省籍、政黨認同)的關聯性分析,同時透過多元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檢驗四個類型與社會人口變項及政治疏離感的關係。結果發現,政治疏離感對於模型的影響力最明顯,民眾的疏離感程度越高,越傾向屬於「疏離型」;而影響廣泛性支持的因素還有民眾的教育程度,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落於高廣泛性支持的「支持型」的機會較高,此外,當民眾的廣泛性支持不高時,教育程度的提高會使他們對執政當局感到失望,而轉往「疏離型」當中。而特殊性支持主要受到政黨認同的影響,對民進黨認同的因素影響特殊性支持較高的類型(即「穩定型」與「順從型」),至於民進黨世代的因素顯示,在民進黨成立時取得公民權的民眾有較高的比例屬於廣泛性支持高且特殊性支持也高的「穩定型」而非兩種支持屬性都偏低的「疏離型」。 最後透過政治支持類型與投票經驗的比較發現,在廣泛性支持不高的情形下,特殊性支持也低的「疏離型」民眾,在總統選舉中投廢票與不投票的比例也較高,顯示當體系成員無法對政治體系提供任一種支持時,成員的行為傾向於不去投票,換言之,對台灣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由於在過去威權體制統治的結構下,即使進入民主政治的時代,體系成員的特殊性支持往往較廣泛性支持容易獲得滿足,因此為順利的邁向民主鞏固,應該提高體系成員的廣泛性支持,而非一味提高特殊性支持以避免社會動員過度熱情,尤其在民主價值與民主政治的層面上,更需要體系成員培養共同守護的信念,從而使民主運作更加根深蒂固。
3

主從關係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

李忠義, LI,ZH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進入九十年代的今天,政治民主化是許多國人關切的題目之一,選舉的重要性也因 此遞增。回顧過去台灣所舉辦的許多次選舉,地方派系的影響力幾乎上下左右,無所 不在,而且其力量還隨著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等過程逐漸加大。過 去許多學者認為地方派系的是由於民眾的偏狹心態與社會的封閉所造成的,是國家現 代化的障礙之一;換言之,現代化的程度與地方派系的影響力是互斥的,但是,在台 灣昂首邁入現代化之時,地方派系的力量不僅未曾削減,反而有日漸增強之勢,因此 ,引起學生研究之興趣。 本論文共分五章,依次如下: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共10頁;第二章,主從關 係的理論建構,包括ヾ主從關係的定義;ゝ主從關係的結構特徵;ゞ主從關係的新舊 型式。共30頁;第三章地方派系與資源交換,包括ヾ外來政權與政治支持;ゝ一黨 權威體制的壟斷性支配;ゞ領主的中間人角色;々扈從與選舉競爭;共計40頁。第 四章地方派系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包括ヾ地方派系與黨國;ゝ地方派系與反對者; ゞ地方派系與國家自主性;共計40頁。第五章結論,共計10頁。以上各章節合計 約一百五十頁左右。
4

美國官僚制度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如何爭取政治支持

林鍾沂, Lin, Zh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為一冊,約八萬五千餘言,分為五章,二十二節,其內容如下: (一)緒論:旨在說明本文中所牽涉的幾個重要名詞:官僚制度與政策形成過程,並 就官僚的權力性質及權力性質及其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扮演之角色予以敘述。 (二)爭取政治支持的生態環境:美國行政官僚扮演極濃的政府角色,是有它的特殊 環境,其中犖犖大者為三權分立與制衡、政黨領導的式微、利益團體的活躍、人民參 與的意願與官僚的民主色彩。 (三)爭取支持的主要對象:官僚爭取政治支持的主要對象,一外是社會大眾、大眾 傳播、利益團體、總統和國會部門,最後值得吾人探討的是三角聯盟的建立。 (四)爭取支持的戢略運用:吾人建構「誘導-施壓型模」作為分析工具,分別討論 行機關如何動員上述對象的支持。 (五)爭取政治支持代價:將學者對於行政機關逐漸為外來支持對象所牽制的說法, 予以分析,並探討行政機關如何迴避對外來支持之對象作過多的讓步,進而探討行政 機關的政決定規則,並提出批判,最後擬就公共利益與組織利益作一分析比較。

Page generated in 0.02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