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2
  • Tagged with
  • 5
  • 5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平安貴族社会における「家」成立過程の研究

澤田, 裕子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0014号 / 人博第799号 / 新制||人||192(附属図書館) / 28||人博||799(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3110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山 良平, 教授 元木 泰雄, 准教授 馬場 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2

《奧勃洛莫夫》與《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 / The image of russian country estate in literary works of Ivan A. Goncharov and Ivan S. Turgenev

徐子芳, Hsu, Tzu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莊園不僅是俄羅斯歷史上十分重要且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而呈現在俄國文學中的形象亦是繽紛多彩且深具意涵。本論文旨在探討俄國莊園的文學形象,以分析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與屠格涅夫《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為主,研究兩本小說的莊園景物描繪、人物生活型態與思想觀念等所呈現出的兩種不同類形的莊園風格——類亞洲型(параазиатский тип)與類西歐型(параевропейский тип),並同時探討莊園在小說中的功能、地位和象徵意義,及其背後所反映與傳達的歷史社會意涵,並於最後比較兩本小說在莊園形象的塑造上所呈現的特色與歧異點。
3

論契訶夫與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 /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ountry estate in the works of Anton P. Chekhov and Ivan A. Bunin

黃怡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從文化及歷史的角度切入,介紹莊園的概念、其歷史的演變及在十九世紀文學中的反映,再以文本分析(имманентный анализ)、比較分析(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анализ)、傳記分析(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等方法論述契訶夫及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 論文第一部分緒論,論述研究動機、文獻述評、研究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架構及章節說明。第二部分分為三章。第一章「俄羅斯莊園現象與莊園文本創作」,從文化及歷史的角度出發,闡述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到二十世紀初貴族莊園代表的文化概念,再以史料為依據,敘述莊園的歷史演變,並概述貴族莊園在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映。第二章「契訶夫作品中的莊園形象」分析契訶夫短篇小說及戲劇作品中的莊園形象。除了以傳紀分析法,探討契訶夫對莊園的態度與看法外,並分析短篇小說中傳統貴族莊園的特點與對莊園現象的觀察,以及戲劇作品中貴族莊園神話的幻滅。第三章「布寧作品中貴族莊園形象的演化」分析布寧中、短篇小說中的貴族莊園形象。除了以傳紀分析法,探討莊園在布寧心中的地位外,更以1917年俄國革命為界,分析革命前期及流亡時期貴族莊園形象的演化。第三部分結論則運用比較分析法,綜合歸納第二、三章的論點,針對兩位作家筆下莊園形象的異同做綜合歸納。
4

平安貴族社会の身分秩序と家格の形成過程

金, 玄耿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914号 / 文博第860号 / 新制||文||70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川 真司, 教授 上島 享, 准教授 三宅 正浩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及其媒介性格之演變

彭武順, PENG, WU-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文學角度而言,「詩經」是古代歌謠之總集;從經學立場來說「詩經」是儒家治平 的寶典。前者偏重其抒情本質,後者則強調其政治意涵。同指一部古籍,或以為喜恕 哀樂之所發,或以為倫理政教之所本,其中似有不能相容之處。推考其實,則事或不 盡然。蓋文學束質中,早已隱含抒情與美刺二元因子之同時並存,爾後彼此之消長起 伏,則隨時世而有所遷移;「詩」自不例外,其與歷史文化發展之因緣,亦有清楚的 脈絡可尋。 從先民節慶祭祀場合的激烈舞踊謳呼,到早期歌謠的吟唱諷誦,顯示一自然演化的趨 勢;此一淵源關係,可以從現存詩篇所殘留之原始樂舞痕跡裡,得到充分說明。 從里巷的文學性歌謠,發展至貴族的政治性詩篇,則有其人為制作之深意在:或於宗 廟祀享之時,為樂工瞽矇所歌奏;或於燕飲酢之餘,為君臣賓主所吟唱;或於應對周 旋之際,為大夫卿士所稱引。要皆藉以為表意之媒介,使用之時機固不盡同,但均不 色帶有濃烈之政治色彩。以此下逮戰國之世,更衍成儒者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教; 於時,「詩」之媒介性格又為之丕變。 推「詩」之所以自民間進入貴族,復於此上層社會中呈現種種不同之面貌,一則由於 此一表意媒介本身性格即允許相當之彈性;再則,當時特有之政治及文化背景,亦直 接、間接地促成此一改變。本文的研究,即欲就「詩經」、「左傳」、「國語」及相 關之文獻史料中,探索「詩」從歌謠世界步上政治舞台之過程,並掌握此一媒介在歷 史文化潮流底下所發生的性格演變。

Page generated in 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