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平安貴族社会における「家」成立過程の研究澤田, 裕子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0014号 / 人博第799号 / 新制||人||192(附属図書館) / 28||人博||799(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3110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山 良平, 教授 元木 泰雄, 准教授 馬場 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 |
《奧勃洛莫夫》與《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 / The image of russian country estate in literary works of Ivan A. Goncharov and Ivan S. Turgenev徐子芳, Hsu, Tzu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莊園不僅是俄羅斯歷史上十分重要且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而呈現在俄國文學中的形象亦是繽紛多彩且深具意涵。本論文旨在探討俄國莊園的文學形象,以分析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與屠格涅夫《貴族之家》中的莊園形象為主,研究兩本小說的莊園景物描繪、人物生活型態與思想觀念等所呈現出的兩種不同類形的莊園風格——類亞洲型(параазиатский тип)與類西歐型(параевропейский тип),並同時探討莊園在小說中的功能、地位和象徵意義,及其背後所反映與傳達的歷史社會意涵,並於最後比較兩本小說在莊園形象的塑造上所呈現的特色與歧異點。
|
3 |
論契訶夫與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 /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ountry estate in the works of Anton P. Chekhov and Ivan A. Bunin黃怡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從文化及歷史的角度切入,介紹莊園的概念、其歷史的演變及在十九世紀文學中的反映,再以文本分析(имманентный анализ)、比較分析(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анализ)、傳記分析(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等方法論述契訶夫及布寧作品中的莊園形象。
論文第一部分緒論,論述研究動機、文獻述評、研究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架構及章節說明。第二部分分為三章。第一章「俄羅斯莊園現象與莊園文本創作」,從文化及歷史的角度出發,闡述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到二十世紀初貴族莊園代表的文化概念,再以史料為依據,敘述莊園的歷史演變,並概述貴族莊園在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映。第二章「契訶夫作品中的莊園形象」分析契訶夫短篇小說及戲劇作品中的莊園形象。除了以傳紀分析法,探討契訶夫對莊園的態度與看法外,並分析短篇小說中傳統貴族莊園的特點與對莊園現象的觀察,以及戲劇作品中貴族莊園神話的幻滅。第三章「布寧作品中貴族莊園形象的演化」分析布寧中、短篇小說中的貴族莊園形象。除了以傳紀分析法,探討莊園在布寧心中的地位外,更以1917年俄國革命為界,分析革命前期及流亡時期貴族莊園形象的演化。第三部分結論則運用比較分析法,綜合歸納第二、三章的論點,針對兩位作家筆下莊園形象的異同做綜合歸納。
|
4 |
平安貴族社会の身分秩序と家格の形成過程金, 玄耿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914号 / 文博第860号 / 新制||文||70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川 真司, 教授 上島 享, 准教授 三宅 正浩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 |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及其媒介性格之演變彭武順, PENG, WU-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文學角度而言,「詩經」是古代歌謠之總集;從經學立場來說「詩經」是儒家治平
的寶典。前者偏重其抒情本質,後者則強調其政治意涵。同指一部古籍,或以為喜恕
哀樂之所發,或以為倫理政教之所本,其中似有不能相容之處。推考其實,則事或不
盡然。蓋文學束質中,早已隱含抒情與美刺二元因子之同時並存,爾後彼此之消長起
伏,則隨時世而有所遷移;「詩」自不例外,其與歷史文化發展之因緣,亦有清楚的
脈絡可尋。
從先民節慶祭祀場合的激烈舞踊謳呼,到早期歌謠的吟唱諷誦,顯示一自然演化的趨
勢;此一淵源關係,可以從現存詩篇所殘留之原始樂舞痕跡裡,得到充分說明。
從里巷的文學性歌謠,發展至貴族的政治性詩篇,則有其人為制作之深意在:或於宗
廟祀享之時,為樂工瞽矇所歌奏;或於燕飲酢之餘,為君臣賓主所吟唱;或於應對周
旋之際,為大夫卿士所稱引。要皆藉以為表意之媒介,使用之時機固不盡同,但均不
色帶有濃烈之政治色彩。以此下逮戰國之世,更衍成儒者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教;
於時,「詩」之媒介性格又為之丕變。
推「詩」之所以自民間進入貴族,復於此上層社會中呈現種種不同之面貌,一則由於
此一表意媒介本身性格即允許相當之彈性;再則,當時特有之政治及文化背景,亦直
接、間接地促成此一改變。本文的研究,即欲就「詩經」、「左傳」、「國語」及相
關之文獻史料中,探索「詩」從歌謠世界步上政治舞台之過程,並掌握此一媒介在歷
史文化潮流底下所發生的性格演變。
|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