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2008年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 / Political Bias in the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黃怡嘉, Huang, Yi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台灣的六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TVBS及中天如何報導2008年的總統選舉,並探討這些電視台所報導的總統選舉新聞中是否存在著政治偏差。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取了內容分析法及個案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法上,本研究於六家電視台選舉前三個月的電視新聞中,隨機抽取二十五天的晚間新聞做為樣本進行分析。而在個案分析中,本研究則自2008年總統選舉所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中,選取兩起新聞事件進行質化的個案分析,深入探討六家電視台對於個別事件的呈現,檢視其中是否存在政治偏差。本研究所選取的兩個個案分別為馬英九綠卡事件及謝長廷的調查局線民事件。 整體的研究結果顯示,六家電視台中,以中視及民視兩家電視台的政治偏差情形最為明顯。中視的報導較偏向國民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而民視的報導則明顯偏向民進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相較之下,華視及TVBS兩家電視台的報導,不論在報導數量、引用的消息來源及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上均較為公正。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和過去的總統選舉新聞相較,台視、中視、華視三家傳統無線台的政治偏差情形已有明顯的改善。這顯示,政府針對無線三台所有權所進行的一連串改革措施,對於三台新聞報導公正性的提昇有相當的成效。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how television reported the campaign and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ontent analysis and a case study. Election news stories chosen for analysis were from the evening news of six television stations. Two important news issues were chosen for the case study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lection coverage of CTV and FTV were most biased. The coverage of CTV favored KMT candidates, and the coverage of FTV favored DPP candidates. CTS and TVBS-N were far more balanced in their coverage of the election than other television stations.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ampaign coverage of 2000 and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three terrestrial television stations, TTV, CTV and CTS, were more balanced in their coverage of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more balanced election coverage in the three terrestrial television stations.
2

媒體對選擇新聞的報導偏差性分析--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李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媒體對選舉新聞的報導偏差。本研究主要採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民國83年底台北市長選舉期間,媒體對該項選舉新聞的報導,包括選舉日前四個用(83年8月1日至12月2日)國內四家大型報紙(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自立晚報)。及國內三家無線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選舉前一個月(83年11月3日至12月2日)之新聞本研究所分析的項目包括新聞報導「質」興「量」二部份,以探討在選舉期間的新聞內容是否有報導偏差的情形。 根據分析結果,報紙及電視的報導量均以黃大洲比例最高,而就報導篇幅、新聞總秒數及候選人出現畫面秒數言,亦以黃大洲最佔優勢,其次為陳水扁與趙少康;而無黨籍參選者紀榮治的報導量在報紙新聞中不及20%,在電視新聞中僅出現1則相關報導。 在電視新聞報導內容方面仍以黃大洲最佔優勢,三家電視台對黃大洲的報導均為正面多於負面,而對其他候選人則以負面評價居多;其中又以中視新聞在處理黃大洲的新聞的報導偏差最明顯;比較三台的報導發現,台視新聞對各候選人的報導可說是較客觀的一家電視台。 報紙新聞對黃大洲的報導則無電視一面倒的情形,雖然四報對黃大洲的報導量最多,但其報導評價以「中性及平衡報導」為主,聯合報對陳水貶報導較偏向負面、自由時報對趙少康的評價以負面居多,自立晚報對陳水扁的報導以正面為主、對黃大洲及趙少康以負面居多,中國時報對各候選人的報導與其他各報相較之下則較為客觀。 本研究亦就分析結果興媒介所有權加以分析,試圖評估造成媒體對選舉新聞報導偏差之原因,並以資料蒐集的缺失及對未來有關新聞偏差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議做為結語。
3

報紙呈現候選人形象變化研究-以1998與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馬英九為例

胡馨云, Hu,Hsi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針對1998年與2002年兩次台北市長選舉中,報紙所呈現候選人馬英九的形象變化,以及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所呈現候選人馬英九的形象有何不同,進行探討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998年當馬英九為挑戰者時,報紙多報導其「與政治無關的形象」;2002年當馬英九為現任者時,報紙多報導其「與政治有關的形象」,而統計結果顯示,兩年的形象特質報導比例有顯著差異。顯見候選人因角色(現任者/挑戰者)的不同,在報紙上所呈現的形象的確有所變化。 而1998年與2002年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形象評價,多傾向正面,僅2002年在「能力」、「領導才能與魄力」、「品德」、「個性」四項上轉為略微負面。整體而言,1998年與2002年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評價,皆傾向正面,顯見馬英九實為「媒體寵兒」。不過,2002年的評價相較於1998年而言,有下滑的趨勢。 另外,在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所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與評價方面。1998年聯合、中時、自由三家報紙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的整體比例,聯合報與自由以「與政治有關的形象」最多;中時以「與政治無關的形象」最多。但統計結果顯示,僅在聯合與自由的比較中,有顯著的差異。2002年三家報紙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的整體比例,皆以「與政治有關的形象」最多,但統計結果顯示,僅在聯合與中時、中時與自由的比較中,有顯著的差異。 而在評價方面,三家不同政治光譜的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形象評價,整體而言皆傾向正面,只是相較於1998年而言,評價分數互有消長。
4

二00四年報紙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

王慧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聯合報、中央日報、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的新聞報導進行分析,欲瞭解台灣地區的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選舉,以及報紙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政治偏差。 本屆總統選舉共有兩組候選人參選,分別是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及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宋楚瑜。此次選戰異常激烈,雙方實力不分軒輊,在大選當日之前,很難判斷誰會勝選。過程中,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大選?各報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明顯的政治偏差?這些均是本研究關切的問題。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內容分析法,以聯合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為分析對象。希望探討不同報紙在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對各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報導情形。 第二部分採個案分析方式,探討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新聞報導如何呈現公投議題以及陳由豪事件。希望以質化研究方法配合量化內容分析,進一步分析不同報紙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內容分析法以新聞報導的數量、新聞中引用和引述消息來源的黨派情形,以及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三個指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四家報紙選舉新聞中政治偏差情形以中央日報最為嚴重,蘋果日報的報導較為中立。 報導量的方面,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三報,對陳呂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都高於對連宋組的報導比例,而中央日報則以涉及連宋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最高。 各報主要引用的消息來源黨派方面,中央日報最常引用泛藍人士為主要的消息來源;自由時報則較常引用泛綠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聯合報分別引用泛藍和泛綠人士作為主要消息來源的情形差不多;蘋果日報則在每則報導中,最常引用各黨派人是作為主要消息來源。 各報對兩組候選人報導給人的整體印象方面,自由時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中央日報的報導則完全相反,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而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至於蘋果日報和聯合報的選舉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則較為持平,聯合報的報導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稍微有利;而蘋果日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較為有利。 個案分析方面,本研究選取大選中公投事件及陳由豪事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各報對陳由豪事件的個案報導,皆大量採用匿名消息來源,包括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在新聞的查證、消息來源的處理上,仍有很大改進空間;而自由時報與中央日報,則以將近整版的大篇幅報導,營造有利於綠軍或藍軍的新聞印象,使新聞的論點與立場失衡。或者利用特稿和專欄作為工具,發表不利於藍軍或綠軍的言論及判斷。 由各報報導公投事件則可以發現,各報除了較常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外,部分報紙也傾向做出符合自己立場的新聞標題,與事實有落差。像是2月8日報導薛瑞福的言論中,自由時報的頭條標題為「美:台灣有想改變現狀的趨勢」,但中央日報的標題卻是「美國務院:兩岸維持現狀 台灣主流民意」。截然不同的兩種標題,所反映的是兩家報紙極端對立的立場,也顯示聳動、主觀的下標方式,已成為現今新聞處理的一個趨勢。
5

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選舉新聞報導型態之研究-以台視、台中民主台、台中允中台對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新聞報導為例 /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aiwan's 1993 election campaign

林淑媛, Lin, Shu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分析無線電視類之台視以及有線電視類之民主台與允中台,在民國八十二年的縣市長選舉期間如何呈現選舉新聞之報導型態。冀由研究結果之論述了解,政黨或候選人是否能公平使用電視媒體競選;進而檢驗電視是否履行「公共論壇」的社會責任。   本研究結果發現,政黨意識型態深切影響了選舉新聞內容的產製,也就是說,不同政黨屬性的媒體會產生不同政黨傾向的報導。過去三家無線電視媒體處理選舉新聞的方式,均有明顯偏袒國民黨,歧視民進黨的現象存在。然而,本研究卻也證實,新興的有線電視在政黨機關的控制下,偏差程度更甚於無線電視。另外,根據分析顯示,有線電視在一般選舉新聞中,出現「夾議夾敘」的情況相當普遍,可見如何提升有線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程度,將是日後有線電視主事者應謀求改進之道。
6

臺灣電視公司歷屆總統選舉新聞偏差之研究:1996-2008 / Political Bias in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s Coverage of the four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1996-2008

林裕展, Lin , Yu C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台視在報導1996 年至2008年的四屆總統大選時,選舉新聞的政黨偏差現象,並進一步剖析台視民營化前後,所有權轉變對選舉新聞政治偏差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台視在民營化前的三屆(1996年、2000年、2004年)總統大選中,皆出現明顯政治偏差,且偏差方向均對執政黨較為有利。但台視民營化後,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情形變得較不明顯,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台視的選舉新聞已遠比以往公正。為了解所有權轉變對台視選舉新聞公正性的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專訪十名台視記者,分析四屆總統選舉時的採訪歷程。受訪者皆認為,台視在民營化前,政府及執政黨明顯影響選舉新聞報導;但民營化後,政府及執政黨的影響力降低,台視選舉新聞已較為公正。 /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reported the campaign and candidates during the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evening news coverage of election news coverage of the television s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quantity bias, source bias, and presentation bias in its coverage of the first three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s. However, the television station was more balanc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2008 presidential campaign. A depth interview of 10 reporters of the television station indicated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has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n election coverage of the station.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of the station in 2007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more balanced election coverage in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7

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

何聖飛, Ho, Sheng-F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

媒介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 / Second dimension of agenda-setting study: candidate image-setting in Taiwan.

李郁青, Yu-Chi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繼「議題設定理論」於1972年問世之後,McCombs整理20年來媒介議題設定 效果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議題屬性的設定。主要論點 認為:每一議題本身都具有某些特定的屬性,而媒介對這些屬性的報導方式 與結論,往往也會模塑了閱聽人對此一議題的認知,使得人們看見這個議題 時,便會想到這些特定的屬性,因而對議題形成一種形象。本研究即以此論 點為理論基礎,意圖了解媒介形象設定理論在台灣選舉中的應用性。研究 結果發現:在「實質面向」(substantive dimension) ,也就是候選人形象 類目的比較中,媒介議題與選民議題間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 :「 刺激決定論」(stimulus determined thesis)在此具極大的解釋力;但在 「情感面向」(affective dimension)上 ,也就是對候選人形象評價的比 較中,「感知者決定論」(perceiver determined thesis)便成一項重要的 關鍵指標。故證實了諸多文獻的論點:對候選人形象而言,究竟「刺激決定 」與「感知者決定」何者力量較大,應視情況而定。本研究尚發現:「教育 程度低的選民,較教育程度高之選民更重視候選人的個人形象」、 「女性 選民與男性選民在認知候選人形象時,並無明顯差異存在」、 「當選民愈 支持某一黨派,則對該黨派候選人的整體形象評價便愈高」、 「政治涉入 程度愈高者,愈容易受報紙形象設定效果的影響」、「年輕人較容易受媒 介形象設定效果之影響」等。最後在研究建議方面,本研究建議日後的同 類研究,應採用小樣本連續訪問法 (panel study) 進行研究,以便獲得時 間架構因素的因果關係。此外, 日後研究的問卷設計中,可考慮加入人際 傳播因素的中介,以便實際了解候選人形象設定的來源, 究竟是人際傳播 的影響、或是媒介、政黨的影響較大。

Page generated in 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