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9120111
Creators龐淑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