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明代方志中的孝感神異:兼論其比較宗教之意涵

本研究的重點是分析、詮釋孝感事蹟的宗教意涵;取材的範圍,則大致以明代成書的方志為主,時間斷限大約是在萬曆以前。本研究首先梳理孝感此一宗教文化建構物,其中的感應論述——感應邏輯無疑是孝感敘事得以建立的基礎。中國宗教的感應觀從漢代成形以迄明代,所具有的一貫特徵,並結合明代善書功過格帶來的思想轉變,與孝感事蹟並置檢視,試圖解讀當時的宗教心態。其次,針對孝感事蹟,採取量化統計,以鳥瞰的角度掌握明人如何理解、定位孝感的知識分類。抑有進者,孝感的神異色彩與敘事特徵,是地方文人筆下的建構物,它具有一套「標準化」、「格式化」的敘事策略。此種業已形成體例的書寫形式,筆者將進行剖析與探討,從中可進一步地歸納出孝感事蹟的性質與敘事類型。其四,孝感所衍生出的諸多議題,包括中國人的命數觀、報應思想、氣感論、代償性的犧牲、孝道實踐的激烈性、幼教與親子關係等,本研究亦將進行審視。最後,本研究希冀帶入比較宗教的視野,更深入地分析孝感義行事蹟的性質。有鑑世界各宗教皆具奇蹟觀,筆者選擇《新約全書》,與中國的孝感義行事蹟參照,試圖呈現不同文化脈絡的宗教邏輯,對於奇蹟的認知、詮釋以及神異之出現,有何同異,並進一步地思考人與上蒼(或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連帶。有關奇蹟背後反映的宗教權威,筆者將以中世紀教廷封聖的情況與孝感的官方追認相比,藉由訴諸奇蹟個案的真實性,兩者呈現的態度上落差,顯露宗教權威的不同介入、滲透方式。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156002
Creators潘信羽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