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ced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Ch'ing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為碩士論文,共有十五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大章,十五小節,各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清末滿族新式教育之緣起。清朝末年受到西方勢力的侵擾,國內興起了一股興學育才的風潮,希望藉由教育革新,使國家能夠強盛起來。滿族子弟也因此有了教育革新的契機,這段新式教育的演變歷程,可分為接觸萌芽期(一八六二年至一九○一年)和建立發展期(一九○二年至一九一一年)。前者,因為滿族子弟傳統教育中即須學習語言文字的翻譯課程,因而進入新式學校,取得了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的先機;後者,滿族傳統的八旗官學式微,又受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終於在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一年)進行改建新式學校,採用新的教育模式,同時受到要求立憲的壓力,教育民眾以開通智識備形重要;排滿革命的威脅,滿漢民族問的不平等待遇成為排滿藉口,究其原因卻在由來已久的八旗生計問題,因此教育沒有謀生技能的旗民,成為當務之急,也就不得不致力實行新式教育了。
第二章新式教育宗旨與教育體系。教育思潮既然影響滿族新式教育的施行,新式教育宗旨大抵也秉持著「中體西用」的精神,最後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宣示全國的教育宗旨為依歸,同時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培養滿族子弟「自強自立」的能力,也成為新式教育的重要政策。基於滿族特殊的軍事、社會制度--八旗制度,新式教育的教育行政單位除在中央受學部統理外,在地方以提學使同為主導,以八旗學務處、旗務處為輔,建立起行政體系。學校系統則以學部所頒學制為主,分為三級,統一原本零散的傳統教育制度。
第三章新式教育的主要形式。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較有系統的是普通教育,廣泛設立蒙養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各直省駐防地多設有一處,高等學堂則在中央與東北設立。實業教育則偏重滿族子弟的職業技能訓練,所以設立許多工藝蔽、工褻傳習所。語文教育以學習滿、蒙、俄等語言文字為主;又因時值預備立憲,為了讓滿族子弟對憲政體制有所了解,特為貴族、仕員開設法政學堂及時政講習所。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沒有完整的師範、留學教育系統,而是視需要設立師範學校培養邊區師資,鼓勵子弟出國遊學、遊歷以開通風氣。
第四章教育的實施與管理。新式教育的宗旨和教育體系與全國教育制度大同小異,普通學校教學課程內容上也大概一致,但特別加入母語--「清文」的教授;實業教育兼授普通知識和手工業技能;滿蒙語言學堂除教授與言外,也包含民族史地;法政學堂則有法學和理財知識,課程相當現代大學法律系。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由各駐防地長官「就地自籌」,偶有中央補助,名目多而雜;經費管理,除照學部定章辦理,另設有獎勵章程,鼓勵士紳、民眾捐款助學。而諸如學堂、學生的管理規則,也依學部章程辦法處埋;課程安排則重在一般課程與「清文」鐘點的調節。
第五章滿族新式教育的省思。新式教育的施行,使得滿族子弟不但學習到更多的 「中學」和「西學」,也因「中體西用」的調和性影響,滿族民族文化「國語騎射」也因而得以傳承、更新而趨於實用。但是,新式教育實行的主要困難是邊陲地區風氣未開教育、知識難以普及。由新式教育的各種形式和措施,可以看到新式教育的成效,還在能提升滿族子弟的知識水準,訓練謀生能力,降低滿漢民族的差異與衝突,新式教育無異具有維持民族生存的意義。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ved in the
later yearsof the CH'ING.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761
Creators黃旭慶, Huang, Syun-Ch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