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閩台偶戲研究

本論文以「閩台偶戲研究」為題,則設定研究的範圍主要以福建、台灣兩地在傳統偶戲源流上的傳承關係,以及因為地理、人文等個別環境因素影響下發展的經過,乃至現況的比較。就台灣現有的偶戲而言,「傀儡」、「布袋」、「皮影」三大種類均有存在,不過,傀儡僅有「提線」一種表演形式,沒有「杖頭」。然而,各類之中,除了皮影較為單純,僅流行於台灣南部一帶、共同使用潮調音樂之外,布袋戲和傀儡戲均有不同的分布範圍,且使用的音樂唱腔各有不同,並形成不同的流派。尤其是布袋戲,情況最為複雜,不但在傳統音樂的使用上有南管、北管、潮調之分,更因演師傳承的不同,代代衍生不同的派別,戲偶的造型上也因時代的轉變發展出各種類型的布袋戲,可謂百家爭鳴,各有所長。凡此種種,對於台灣偶戲劇種的歷史源流、傳承演變、發展現況乃至未來方向,均值得我們深入加以發掘、探討,以建構出台灣偶戲歷史的形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7151504
Creators邱一峰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