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黃宗羲(1610-1695)經濟思想之探究

黃宗羲的經世思想,在清末與文革之後,備受重視,廣為討論,以其名著《明夷待訪錄》作為探討中心,分析黃宗羲對於傳統政治結構與君主制度的批判。儒家思想,本來就以關懷群眾的入世精神為根本,強調經世應務、化民成俗,改造現實世界的缺點,使之趨向圓滿。但是經世的要件,除了理想的宣導外,亦包括實務的處理,即「道」與「術」的兼顧,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相互配合,有效改變世界,關係著思想家經世的能力,不可偏廢。但是關於黃宗羲經世之「術」的討論,多半在於介紹而少分析,或者被分割討論而無法窺見全貌,以致於黃宗羲在這方面的評價,經常出現兩極化的看法。
黃宗羲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衍生出相關民生議題的經濟言論,不獨出現於《明夷待訪錄》,亦出現於黃宗羲其他的政論文章當中,換言之,黃宗羲對於民生有相當之關注,值得進一步地完整探討他的經濟思想,從中檢視黃宗羲是否具備經世的才幹。
黃宗羲的經濟思想可大致分為養民觀與富民論兩大方向。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反對剝奪民生,從而衍生出黃宗羲的養民思想,認為君主理當授田養民,才有資格向百姓徵調賦役,反對一條鞭法將賦役合併、徵收白銀,主張恢復實物稅與親身應役,要求君主減少對民眾的剝削。君主盡到養民之責後,必須以守成的方式來達到富民的效果,黃宗羲認為應當廢用白銀,避免造成物價波動與經濟蕭條,造成民眾生產的損失,另外反對不當的奢侈消費,要求禁止不切民生日用的經濟活動與宗教斂財行為,以免百姓浪費錢財。
黃宗羲以三代的社會作為他的理想國度,對於經濟問題的解決,傾向於自然經濟的維護,以為土地是最適合人民的生存方式,雖然觀察到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但是因為崇古的心態,使得黃宗羲無法看到問題的癥結,提出真正有益於民的解決之道,而且仍就訴諸道德手段,因而使得黃宗羲的意見反與現實脫勾。在其經濟思想中,黃宗羲希望建立制度來預防問題的發生,並以士人作為輿論中心,教導君民正確的價值觀念,換言之,黃宗羲的經濟思想,與其政治理念是互有關聯的,雖然黃宗羲的經世能力不足,但是在「道」與「術」之間,黃宗羲還是能夠維持一貫的邏輯思考,分析其經濟思想的內涵,對於黃宗羲經世思想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幫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1530201
Creators陸淑慧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