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民進黨執政後派系政治與中國政策關係之研究(2000-2004)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PP’s Factional Politics and Its China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 of DPP’s Rule From 2000 to 2004

民進黨自成立以來,向來被公認是屬於派系共治、多元決策的政黨,黨內的派系政治(factionalism)型態與派系權力鬥爭的程度,影響了黨的政策路線走向,更進而決定了民進黨未來的發展,因此長期以來民進黨各個時期中國政策路線的走向,亦深受著黨內派系勢力消長及各派系合縱連橫的影響。
事實上,民進黨創黨之初其中國政策主要是以「開放、和緩、接觸」爲基調,因此在1986年通過的「自決黨綱」,即主張台灣前途應交由人民來決定,而未設定統、獨的方向,然而隨著國內政治環境的重大改變及兩岸交流日益熱絡的狀況,早期所提出的積極主張已不再佔有優勢,其中國政策路線趨於謹慎、保守化的立場,而重心也開始移轉至「台灣主權獨立運動」,相對地主張「激進台獨」的泛新潮流系則日漸成為黨內主流,並相繼通過了「四一七決議文」、「一00七決議文」、「公投台獨黨綱」等,而這也導致後來泛美麗島系與泛新潮流系二大派系,對於中國政策主張「務實台獨」路線與主張「激進台獨」路線的論爭。直至1998年為尋求黨內各派系共識所舉辦的「中國政策研討會」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才正式轉趨為較開放的階段,並為未來執政作準備,而脫離早期激進的極獨路線進入較為務實的台獨路線,並於1999年5月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表明了民進黨對台灣前途的看法與主張,首度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國號,承認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並間接處理了民進黨「台獨黨綱」的問題,成為民進黨追求事實獨立的綱領性文件。
2000年3月18日第十屆總統大選民進黨獲勝並順利取得執政權,其執政前期陳水扁總統在基於「穩定大於一切」的基調下,相繼提出了「四不一沒有」、「九二精神」、「兩岸統合論」、「鬆邦戒急用忍」等柔軟路線的政策,然而在中共無善意回應又惡意打壓下,在執政後期陳水扁總統則態度轉趨強硬,並提出強調以「台灣主權認同」為主體的「一邊一國論」、「正名」、「公投」、「制憲」等政策。而綜觀民進黨執政四年來的決策運作模式,可以發現執政後的民進黨,因決策中心已經轉移到政府相關部門,而中國政策也主要是以陳水扁總統對外的兩岸政策宣示或談話為主,因此黨只是扮演「以黨輔政」、「以黨強政」的角色,相對的派系對於中國政策的影響力已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則是陳水扁總統「一人決策」的運作模式;而另一方面,隨著四年來兩岸之間因「一個中國」問題始終無法得到共識,及中共對於民進黨政府的極度不信任,兩岸關係也停滯不進、持續陷入僵局,尤其是在陳水扁總統又再度連任第十一屆總統後,未來在「台灣正名」、「公投」及「制憲」等議題上,也將會使兩岸關係及美「中」台關係三方都面臨極嚴重的考驗。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921044
Creators黃香梅, Huang, Hsiang-M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