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185 |
Creators | 洪已軒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