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151015
Creators黃文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