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912021
Creators徐美雯, Hsu, Mei 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