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理解之歷史性

本文論述主旨主要圍繞著布特曼和高達美對「理解」的看法,尤其是對於理解的「歷史性」部分,到底他們兩人如何看待「歷史性」在理解上的地位,以及如何理解歷史文本,以高達美的話來說就是理解與歷史流傳物的關係。對於布特曼而言,理解所具有的「歷史性」是無庸置疑的,人作為歷史的存有必然受到歷史的影響,人唯有投入參與在歷史之中,才能理解歷史。本文為釐清這些觀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乃採取一面介紹布特曼的新約詮釋學理論,一面以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理論來反省布特曼的理論之進路,希冀能找出更多新的觀點。正如高達美所言,透過不同的視域能夠有更多更不同的理解,就在布特曼、高達美與筆者三者之間的視域,期盼能夠有更多更好的理解出現。
論文的鋪陳如下:
第二章則是針對理解問題的起源進行討論,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先從古典詮釋學著手,以施萊馬赫和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為主,論述古典詮釋學如何看待理解問題,又這樣的理解理論對布特曼與高達美的影響。第二、則是論述詮釋學的轉折,也就是詮釋學如何從認識論轉向存有論,主要的學者則是海德格,除了敘述海德格的存有詮釋學外,在這一小節也將討論海德格對此二人的影響,尤其是在「前理解結構」方面,可以說海德格的存有詮釋學成為他們兩人詮釋學共同的根基。第三、先後論述布特曼和高達美對於理解的看法,對於布特曼而言,主要是理解如何可能的議題,而在高達美部分則是「前理解」的問題。最後,筆者將比較布特曼和高達美對於「理解」問題看法的異同,在他們皆受海德格的影響之下,是否仍有相異之處。
論文第三章是處理歷史性的問題,到底他們兩人如何看待理解的歷史性,第一節以布特曼為主,論述他的歷史觀部分,以及他認為人在進行理解時與歷史的關係,又人如何理解歷史以及歷史文本。第二節則是討論高達美如何將理解的歷史性提升為詮釋學的原則,並以「傳統」、「權威」和「古典型」做為論述;此外也敘述高達美如何在理解的歷史性概念上發展出「實效歷史」的概念。最後比較兩人關於理解的歷史性看法上的差異,並且論述高達美與布特曼在客觀性與主觀性上的異同。
論文第四章將處理布特曼與高達美如何看待時間距離,以及如何處理時間距離。第一節簡述布特曼關於「解神話」的理論,到底布特曼如何解決時間距離所產生的問題,又這樣的方式真能處理時間所造成的差異嗎?後半節則是論述布特曼如何處理末世論的議題。第二節則轉向高達美對於時間距離的看法,以及他如何以「視域融合」的方式來消弭時間距離所產生的差異。第三節則是論述布特曼在「解神話」理論所遇及的問題,又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化解?
最後,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將整理前幾章所反省的論點,尤其著重於布特曼的核心理論,並論述當代學者對於布特曼所主張的理論之批判,最後再以高達美的觀點對於布特曼的主張做一反省。在最後結論的部分再以這些論點來反省當今的神學詮釋學,試圖將高達美的視欲融合概念應用於目前的神學詮釋學,並討論神學詮釋學與哲學詮釋學之間的異同,在這當中是否能有更多的對話與融合。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6154006
Creators王子豪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