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

本研究是從諧隱的角度來重新檢視敦煌文學,一如從民間、宗教、地域等角度來探討敦煌文學一樣,看看敦煌文學作品反映了什麼樣的諧隱文化,傳統社會的諧隱文化又帶給敦煌文學什麼樣的影響,同時也試著為那些文本屬性仍存有歧見的作品,尋找其他的解決途徑。而有關敦煌文學的諧隱性之討論,仍按作品的功用,分為以文為戲、以文化俗、節慶儀式、講唱伎藝等四種不同的類型來進行。研究的成果大要如下:
1.敦煌文學是反映寫本時代、一般文化、著重實用的文學。
2.諧隱含蓋了滑稽、詼諧、機智、幽默等概念。
3.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文士諧隱之主要生成場所,有從宮廷逐漸走向書齋,乃至於廣場的趨勢。
4.以文為戲諧隱:〈駕幸溫泉賦〉、〈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王道祭楊筠文〉等等都是繼承過去文士以文為戲傳統的產物。
5.以文化俗諧隱:王梵志詩、〈孔子項託相問書〉、〈茶酒論〉、〈晏子賦〉等等作品的諧隱,是以啟誘童蒙、化導世俗為主要的訴求。
6.節慶儀式諧隱:障車詞、〈下女夫詞〉、驅儺詞、上梁文等作品的諧隱,都是因應節慶儀式而生成的;而常見於這些作品中的“兒郎偉”一詞,應不是曲調名,而是用以引領、激勵、提醒參與節慶儀式的兒郎賣力行事的儀式用語。
7.講唱伎藝諧隱:講唱文學中的諧隱,以點綴穿插式居多,藉以稍舒緩、取悅聽者的情緒;而屬首尾貫串式者雖不多,但又往往成功地塑造了令人捧腹或不齒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它們皆仍不離寓教於樂的思維。另外,〈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末尾的九首詩,當是善合生雜嘲的伎藝人所為。
8.敦煌文學中,不論是具書面文本傾向的以文為戲、以文化俗的諧隱,或者是有口頭表演特質的節慶儀式、講唱伎藝的諧隱,均是以書齋與廣場為其主要的生成場所,尤其是廣場。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1515051
Creators楊明璋, Yang, Ming-Cha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