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利益團體與關稅政策形成之研究

在我國工業化及經濟發展過程中,關稅政策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進口關稅的
課徵,一方面可充裕政府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則可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發展。尤其民國
六十年八月的進口稅則修訂,決定以高關稅稅率替代硬性的進口管制,更凸顯了關稅
政策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惟關稅保護政策的採行,對國內的進口競爭產業而言,無
異獲得一項「集體生產暴利的資產」,因為保護關稅稅率愈高,國內的進口競爭產業
愈可能透過產品的高價位來獲取鉅額利潤,而關稅所帶來的高物價水準,卻使眾多消
費者或納稅人的福利長期受損。國內研究關稅政策的文獻多傾向於以財政及產業經濟
的觀點來分析關稅政策,而忽略了關稅的決策過程。但事實上,關稅政策的形成主要
是一種政治決策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種立場不同的利益團體遂透過政治活動以促使
政府當局訂定對其有利的關稅政策。而政府(主要包括立法者及行政官員等),則在
預算限制及當選連任的壓力下,決定關稅。是故,究竟何種利益團體或產業較能成功
地得到高關稅保護,頗值探討。本文首先介紹「鑽營理論」的論點及內容;其次回顧
國外的利益團體理論模型及實證文獻,俾作為利益團體影響關稅政策的理論基礎。最
後,則以我國的進口競爭產業為觀測對象,運用橫剖面的迴歸分析法,以檢驗我國情
況是否符合上述的理論觀點及假說。實證結果顯示:以利益團體模型來解釋我國的關
稅政策形成,其解釋能力十分薄弱。意含我國的關稅政策形成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較
大。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678
Creators陳順義, CHEN, SHUN-Y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1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