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olysemy of 'Qi' in Mandarin and Japanese: a study based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工具,中、日文雖是不同的語言,但都以漢字作為表義的符碼,且經由人類共通的「身體經驗」衍生而來的身體詞彙,亦普遍存在於這兩種語言之中。過去關於身體詞彙衍生語義的研究,多集中於人體外部具體可見的五官及四肢,而作為人類生命跡象重要表徵的「氣」,雖虛無飄渺且難以捉摸,但在中、日文裡,亦存在著許多由「氣」衍生的語義,因此本研究擬以抽象的身體詞彙「氣」為對象,先探究「氣」的原型義(基本義),接著從漢語辭典、日語辭典及語料庫收集「氣」的相關詞彙,作為分析的語料。
Lakoff在討論原型理論的時候提到,人類基於經驗和想像,將各種事物分類,一方面源於感知、動覺活動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而人類的推理也同樣依賴這些要素。隱喻過程是在不同的認知域中建立關連,Lakoff和Johnson將其細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轉喻則是利用事物的多重屬性,凸顯其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部份;而提喻(synecdoce)則是就種、類的從屬關係,探討語義的形成機制。本研究以中文和日文中由「氣」所構成的單純詞、複合詞以及派生詞為考察對象,透過認知語義學的「隱喻」「轉喻」等概念,分析這些詞彙的各種語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而探討其多義構造,最後經由繪製中、日多義詞網絡圖,由中、日文共同具有的核心義出發,探討中、日文「氣」衍生語義及其語義延伸機制之異同,經研究結果發現,中、日文「氣」的衍生義項及機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或可推知中、日文對「氣」的語義認知有其類似的心理意象及文化底蘊,而細究其間的語用差異及所考察出的不同衍生義項,則發覺中文的「氣」較傾向於表達客觀存在的事實或現象,日文的「気」則多涉及內心主觀的思維及感受。此外,日文「気」語義虛化的現象似乎比中文「氣」有更顯著的趨勢。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9160501
Creators葉淑美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