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綜觀中華民國現行國定節日的內容,即使這些節日整體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政治性節日所佔比例過高仍是其特色之一,這是討論到相關問題的輿論和學者每每指出來的。究竟中華民國歷經了怎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得其政治性節日相較其他國家來得高?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國定節日的政策一方面攸關社會性時間的作息安排,一方面是官定意識型態的象徵。該政策對日理萬機的統治者而言,在眾多更具實際性、急迫性的政策雖然是「旁若末節」的,即便如此,這些節日、儀式政策仍然是政治的範疇之一,是統治者心態的一種反映,是統治者與治下人民互動的一個觸角,可以從中觀察國家權力如何藉此創造出一個社會共享的政治文化。 
  廣義上的「國定節日」即指被官方所認定具有紀念或慶祝意義及必要,在節日相關法令規章上明白制定者,範圍上首先可包括官方政策制定的節日即政治性節日,其次是民俗節日,最後則是其他人民團體發起的節日或國際性節日等等。本文分兩大部分探析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主要是以國民黨政權黨國體制時期為主的國定節日。首先是從比較大的角度,以相關法規為主、時代背景為輔觀察民國成立以來,乃至於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政策之整體變遷。其次是從既有國定節日體系中,擇要篩選數個較具代表性的節日,並將之歸納為三個面向加以進行較為細瑣的討論,即:1「國定節日中的傳統與文化」,包括: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焦點集中在觀察黨國體制下的統治階層如何在國定節日中選擇性再現國族歷史的傳統與文化,藉由「復興」的自我宣稱,強調該政權之於過去光榮歷史的延續性;2「國定節日中的國民與國家」,有:國慶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和臺灣光復節等,主要在討論統治者如何藉國定節日表述與國家、國民的關係,並且勾勒出該政權預設、理想的國家圖像與國民形象;3「國定節日中的偉人與強人」:國父誕辰/逝世紀念日、蔣總統華誕日、先總統 蔣公誕辰/逝世紀念日等,為特定人物打造專屬的慶祝、追憶場域,藉此強調偉人對民族、國家的勳業,將之(或自我)神化成為國民統合的象徵之一,認為這種符號化的結果有助於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統治。無論是上述三種面向的哪一種,都為統治權力視作有助於統治正當性的宣稱,以及共同體群眾政治認同的形塑。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158001
Creators周俊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