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共與越南關係發展之研究-政治、經濟、軍事

中越關係,如同中蘇關係,是國際關係學習很好的一課。中越共50餘年的正式關係,大致言之,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50年至1964年,此為兩國關係最密切友好的時期。第二階段自1964年至1975年,雙方仍維持友好關係,然同時存在若干的磨擦和衝突,致雙方關係每下愈況。第三階段自1975年至1991年,此為兩國關係最惡化的時期,尤其在1979年「懲越戰爭」之後,有10餘年的時間,雙方中斷了正常的往來。第四階段自1991年迄今,兩國關係恢復正常,並穩步成長。

支配每個階段雙方關係演變的因素非常多,吾人可從國際及國家層次結合中越關係的實際發展情形,綜合歸納有以下五大變數主導兩國關係的發展:一、國際情勢。二、意識形態。三、民族矛盾。四、領土糾紛。五、軍經援助。這五大變數在中越關係每一個發展階段中,一直存在,並同時互為因果,交相作用。而且各變數在不同的階段,對兩國的關係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所導致的結果也有所不同。

亙中越關係發展的全期,五大變數中的國際情勢因素,始終都發揮較強的影響力,而在第三階段中,五大變數的影響力同時增強,並使雙方關係迅速惡化,此階段的中越關係亦為雙方53年關係的最低潮。

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相互依賴是國際關係,特別是現代國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它為國際的合作和衝突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可能和機會。在53年的中越關係中,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衝突對抗的一面,這也正好是相互依賴關係的特徵之一。而因為相互依賴有導致國際衝突的內在傾向,中越間的衝突與對抗,就是這種內在的傾向被激化的結果。

五大變數不僅直接影響中越關係的發展,同時亦成為觀察雙方互賴關係的重要指標。如在軍經援助因素中,吾人可從中共對越南支援的質量,來判讀越南對中共依賴的程度;再如民族矛盾與領土糾紛因素中,吾人可從越南挑起此類問題的時機和其發生的頻率,來研析中越間敏感度與脆弱度的轉換;此外亦可從國際情勢及意識形態因素的變化中,來比較雙方主要需求的規模和替代性。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1922006
Creators吳有臺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