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 (簡稱福林籌委會)為研究個案,並以實際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文獻探討等質的研究方法,進行非營利組織資料的蒐集,後經由資料內容的整理,分析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過程與其主要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過程分由兩個層面進行,一是概念層面,主婦聯盟提出「生活者」的主張,表示消費者具有主體性、主動性、自我覺悟,而非被動的選擇商品。而福林籌備委會則強調社區的居民「自己做主人」,居民可以一起解決社區的公共問題,不需要凡事依靠政府。當個別公民有了主體性的認知,非營利組織透過座談會、社區會議等方式,積極推動公民討論的文化,學習共同思考的習慣。並從公民日常生活的世界裏,尋找引發其興趣的公共議題,促使公民關心社會、政府決策、社區等公共事務。
其次是實踐層面的建構,由於政府的決策不當或公眾對社會現象的無力感,極易引起公民的不滿。因此,非營利組織結合不滿意的因素,並使其提昇為公共議題,配合活動的宣廣,引發公民的行動,而影響既定的公共政策或原有的社會現象。從主婦聯盟引爆的「搶救芝山岩」行動與福林社區河濱公園的規劃案例中,可以發現非營利組織的行動策略。在行動過程中,非營利組織亦透過非正式的管道,間接影響政策。此外,非營利組織透過組織化的手段,結合公民、專業者、社區與其他非營利團體的資源,提供公民參與的機會與資源。因非營利組織的位置性不同,組織化的過程亦有所調整,然而其為培養社區的公民領袖及社區自主管理的目的,卻是一致的。
由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最大的影響力,是型塑社群的參與文化。在個人的參與行動,非營利組織強調「主權在民」的思想,並要求政府「以民為本」,使得個人與政府的關係由上對下的層級性,轉化為平等的地位。在此影響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扮演先鋒者、領航者、組織工作者、教育者與資訊提供者的角色,實質的發揮組織的特性。非營利組織、社區、公共意識的連結,是形成草根民主的基礎要素,公民經由社區的參與,學習民主社會中公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巧。唯有建立公民的公共意識,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才不至淪為空談。
本研究的個案均為都會型的非營利組織,而非營利領域仍有相當多的課題,如城鄉非營利組織的差異比較及其建構公共意識的過程研究;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的關係;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公共政策的互動;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建構等,皆有待深入研究。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158 |
Creators | 趙淑伶, Chao, Shu Li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