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文革後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彭小蓮、胡玫、李少紅的電影為例 / Women image in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films-Case studies of Xiaolian Peng. Mei Hu. and Shaohong Li’s films

中國電影的發展長時間受制於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共建政後,表面上來看中國婦女的確是解放的,然實際上卻是性別消溶於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之中;文革時期,「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被塑造成革命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明顯的「男性化」傾向,作為階級政治、男性界定的符號而存在,缺乏該有的女性特徵,更遑論有自身的女性意識;文革結束後,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中國電影創作才逐漸回到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上,此外該時期的中國女性導演人數較前期增加許多。本文以符號學「標出性」理論為基礎,並將電影創作者的切入視角區分為「正常視角」及「標出視角」來分析男、女導演的性別視角,結果發現本文研究對象中,女導演彭小蓮、胡玫、李少紅作品的「標出視角」(即女性獨立自主、追求自我價值、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等)較明顯,而「正常視角」則相對缺乏,僅於少數作品發現有服從紀律(《女兒樓》)、男尊女卑(《紅色清晨》)、男性尊嚴(《紅西服》)等「正常視角」;至於男導演張藝謀則兩者兼具,然而其作品雖可見女性獨立、倔強、大膽的「標出視角」,惟「正常視角」(即封建社會、大家庭權力結構、傳宗接代觀念、著重婚喪儀式、沉重的歷史感等)卻更加明顯。張藝謀早期的電影雖以女性為主角,但他在書寫女性時,仍舊受制於男權中心主義,這些女性是以一個「被看」的客體存在,是為滿足男導演和觀眾的觀看期待,而這些女性形象承載的是超出其自身之外更宏大的社會歷史意涵;反觀女導演,她們電影中的女性除具有明確的自我獨立意識外,她們對於女性心理狀態和真實情感等層面,更能細膩地表述,特別是在表現女性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260004
Creators文玫今, Wen, Mei Ch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