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戴維森詮釋理論中的慈善原則

謝佩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在這篇論文中所要說明的是:慈善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在戴維森(Donald Davidson)詮釋理論中的必要性。 在本篇論文中,筆者並不刻意的採取支持或是反對的立場。筆者所要做的是,以戴維森的角度著眼,並進而探討為什麼對於戴維森而言,慈善原則是其詮釋理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主張,並且,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一個預設。在此,我們將說明此原則所涉及的實質內容與作用是什麼,以及戴維森是如何證成此原則的。 嚴格的來說,慈善原則並不是一個單一的主張,而我們是無法以一個簡單的主張或內容界定之。雖然這個原則無法以一個簡單的主張或內容來含括說明,但是,它的內容至少必須是「假定言說者的信念大體上是真的,並且是與詮釋者的(基本)信念是相一致的。」 慈善原則在戴維森的詮釋理論中不僅僅對我們的經驗做出某些要求,而且此原則還是一個先驗的原則。它所涉及的範圍包括了我們的信念、欲望、意義以及行動的部分。 從詮釋理論的角度來看,慈善原則所允許的是,在不同的語言之間者,我們依然能夠進行了解以及溝通的工作。這個原則所要求的是,我們必須將我們的詮釋對象視為大體上與我們的理性是相一致的。換而言之,詮釋者必須假設與被詮釋者之間,擁有基本的理性模式。在這個先驗原則的要求與限制下,包含了一個對詮釋理論的限制,而其所依據的亦即是慈善原則。 在本篇論文的鋪陳上,將分為三個章節來說明其所主張的觀點。筆者希望能夠透過上述各個章節的鋪陳,而展示出慈善原則在戴維森的詮釋理論中為什麼是不可避免的預設,以及這個主張的實質作用為什麼涉及了信念、欲望、意義以及行動的部分。最後,我們將以「三角測量隱喻」(triangulation metaphor)初步的證成此原則。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可以把戴維森的詮釋理論視為是真理理論,意義理論以及行動理論相互連結的理論,此三個要素在戴維森的詮釋理論是相互依存但卻不同的詮釋要素。我們將在第一章的討論內容中說明真理理論與意義理論的部分。在此,將可以看到戴維森的詮釋理論是由語意的形式結構把握語言的意義,並採取外延(extension)的進路表明公共且客觀的世界是個人信念和語言的主題所在; 而在第二章以及第三章的內容說明中,其所關連到的是意義理論以及信念理論的部分。同時,這亦即是是本篇論文所要處理的重點-----徹底詮釋的討論。在這部分的討論上,戴維森訴諸意義的經驗證據,他認為信念內容和語言意義得根據共同生活的人的思想內容、意向性行動等等。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