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上古散佚歌謠研究

洪澤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從語言共性看上古音複聲母之系統性及結構問題 / A look at th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in old Chinese from language cross-linguistically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李千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階段上古音的研究中,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存在已普遍獲得學界的肯定,而親屬語的比較更是為複聲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關於複聲母系統的研究在比例上卻顯得不足。上古漢語究竟有擁有哪些類型的複聲母,以及這些複聲母輔音群的搭配方式如何,學者們之間更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可謂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我們將藉由「語言的共性」以及人類發音的「一口原則」特點,企圖從藏緬語、苗瑤語、侗台語等親屬語,設法找出其原始複聲母類型,並透過時空投影法的比對,釐清層次區別與音變規律,重建原始音類,設法替這些原始音類的複聲母類型從漢語內部材料裡找到證明,若此即可為上古漢語建立此一類型的複輔音聲母形式。 本論文由觀察漢語之親屬語言出發,結合諧聲、通假、同源詞、反切又音、聲訓、重文、古籍注音、異文、聯綿詞、漢語方言、古文字、域外譯音等文獻材料,並結合印歐語系之語言,藉由「語言的普遍性」來全面探討上古複聲母的結合規律、類型甚至是演變。筆者嘗試從漢語的內部材料與親屬語等外部材料中歸納出上古漢語複聲母的系統性與複聲母的種類。此外,更用此所得出之結果檢視當前各家學者所構擬之漢語複聲母系統,看看這樣的擬構是否能真能符合語言演化的「規律性」、「普遍性」與「系統性」。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我們將由現代「語音學」的角度去看音節的輔音配列是否合乎響度原則,利用音素的響度高低判斷輔音結合的可能,驗證於親屬語言的複聲母形式,從而認定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可能形式。這種借助語音學的研究成果來檢測所構擬的上古漢語複聲母的類型,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親屬語言的語音對應規律說明了即便是親屬語言也會因為社會狀態、系統制約等因素而呈現不平衡發展的情形。不過我們相信這種不平衡的差異在親屬語言裡仍呈現規律的對應,某些形式當是由某個最初的形式演變而來。透過時空投影,期盼可以找出語音的演變規律,重建上古漢語原始形式。 此外,我們也應當了解,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和上古漢語語音研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語音研究為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同樣地,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也推進了上古漢語語音研究。眾所皆知,純粹從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絕少涉及到上古漢語的形態,因此本文希望能進一步觸及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將學者們所提出的上古漢語詞頭作一個檢討,對於上古漢語前綴之形態、語法功能有所補充,最後更欲釐清複聲母與詞頭間錯縱複雜的關係,此二者彼此是如何演化?甚至消失在漢語語音的歷史舞台上。
3

上古文字暨其應用之研究

高大威, GAO, D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一冊,約計十五萬字。正文部分,除緒論,結論外,共七章─上篇四章,下 篇三章。上篇略依時間與質材,分述殷、周文字書寫所應用之工具,以及應用範圍、 用字現象等,所依據者有二:一為古籍載辭,一為近世出士之實物,其內容涉及甲骨 文、金文、玉石文與簡帛文。至於下篇所敘,則依據上篇之各個探討,歸結於漢字之 本質和發展趨向,並深揭上古文字演進之背景,末則結穴於秦代之統一文字。換言之 ,上篇乃下篇之基礎。 當代對古文字之研究,成果粲然。但多傾向小專題,優點為深入,唯不免忽略文字發 展之整體性。本文即有鑑於茲,期能略補其憾。

Page generated in 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