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滿洲國」(1932-1945)的創建與中日關係李哲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2 |
「中央」、「聯合」兩報塑造的日本映象研究—中日外交關係友好時期與斷交時期比較凌澤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關係的緊張,影響國際間相互的瞭解,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我國政府宣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這一劇變帶來的緊張,是否影響中日兩國間的相互瞭解?
報紙是一般民眾最常接觸的傳播媒介之一,且是瞭解國際事務的主要消息來源,報紙塑造的日本映像,無疑將影響中日兩國間的瞭解和友誼,因此研究報紙塑造的日本映像,在中日外交關係上,佔著重的地位;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討及比較「中央」、「聯合」兩報友好□斷交時期塑造的日本映像及其差異。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探討「中央」、「聯合」兩報友好及斷交時期塑造的日本映像的內容,另外以計算內容出現的頻數,以瞭解「良好」與「不好」日本映像強調的主題重點,進而比較其差異。
本研究發現:
一、「中央」、「聯合」兩報在中日關係友好時期,傾向塑造「良好」的日本映像,斷交時期則傾向塑造「不好」的日本映像。
此一發現證實外交關係的變化,影響我國報紙塑造的他國映像,此將影響中日兩國間的瞭解。
二、在中日關係友好時期「中央」、「聯合」兩報塑造的良好日本映像中。傾向強調日本人生活形態方面的主題;塑造的不好日本映像中,傾向批評日本的經濟、貿易政策。
此一發現,吾人可以瞭解在「中日外交關係」尚未成為兩國政府及人民共同關心的問題之前,我國輿論對日本的態度,同一事件,報紙可將之塑造為「良好」映像,亦可將之塑造為不好映像,此時期,「中央」、「聯合」兩報塑造的良好日本映像中,包括了「日本是個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但經濟發展並未成為良好映像中最強調的主題,於此足以顯示我國輿論對日本的審慎與保留態度。
三、斷交時期「中央」、「聯合」兩報塑造的良好映像中,傾向強調日本人民反共,對我友善合作,塑造的不好映像中,傾向批評日本政府對匪之外交政策。
此一發現顯示:「中央」、「聯合」兩報在斷交時期均將中日外交關係視為重點。
本研究發現「中央」、「聯合」兩報在塑造日本映像方面的一致性,亦證實「國際關係的緊張,影響國際間相互的瞭解」。
|
3 |
中日關於山東問題之交涉(1921-1922)吳沛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米粉」、「KY」、「做人不能太CNN」などに見られる中日対訳の難しさ秦, 明吾 30 March 2009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2008年後的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 -變化中的「政冷經熱」 / "Hot Economics, Cold Politics" - the E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2008黃羽汶, Huang, Y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2008年後中國與日本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日兩國出現經濟關係持續高速開展,而政治關係冷淡的結構性矛盾現象。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嚴重衝擊日本經濟,中國卻仍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且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日的國家能力與國際地位皆發生了劇烈變化。本文藉由結構現實主義與互賴理論為研究途徑,並以「政冷經熱」概念加以補充,嘗試結合「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釣魚臺主權爭議」、「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經貿概況」、「中日韓FTA」與「稀土」等中日間雙邊關係多項議題的現實情勢,探討2008年以來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變化。研究發現:2008年以來,中日因釣魚臺主權爭議激化、衝突頻率增加及層級增強,並於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日雙方亦無法取得共識,且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構受到侷限,進而導致中日經貿總額連年呈現負增長、中日韓FTA談判進程延宕、稀土之爭危機懸而未決。顯示中日關係「政冷」導致「經冷」,結構性因素影響大於經濟互賴因素的影響。
|
6 |
中華民國對中日、中美關係改變因應態度研究蔡翠蓉, CAI, CU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利益首在安全之確保與經濟之發展。經歷過五○年代的危殆局勢,六○年代的發
展及七○年代的肆應,三十年來中華民國之繼續存在與經濟非凡成果為不爭之事實。
在此過程中,受制於客觀現實環境之中華民國如何維護其國家利益,即為本論探究之
主題。
本論文分五章十三節。第一章除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外,亦稍提我國之世界觀。爾後
第二章交待國際局勢之變化及我國外交之總論。第三、四兩章則介紹中日、中美關係
的改變與持續。其中先論歷史淵源,次而探討關係改變之因,變化過程中我國之因應
以及雙方關係改變後,我國如何維繫實質關係之不斷。第五章則為結論。字數大約在
五至六萬之間。
|
7 |
歐戰後期中日關係盧育俊, Lu, Yu-Z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探討歐戰後期北京政府與日本的關係為主,特別側重於西原借款的研究。
引言述清末以來中國飽受列強的侵凌以及中國的反應,兼述及中日二國對此侵略之
反應及其肆應。第一章述民初至歐戰期間日本對華政策形成的動因及北京政府的對
日政策。第二章述歐戰後期中日關係之特色--西原借款,研討其定義、背景及成
立之經過,以對德宣戰及蘭辛石井協定為分水嶺述其成立之過程。第三章述其內容
及用途,均就此二點加以分析。第四章述其挫折之因及其歷史之意義。第五章結論
就此段關係之實質內涵及此段史實之演變情勢作一簡要的綜合,並就此段關係作一
適當的歷史解釋,以明此段關係之實際。
#2810104
#2810104
|
8 |
中日韓三國輸出融資制度之比較研究黃得豐, Huang, De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之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等,內分為三節,約一、○○
○字。第二章敘述三國之經濟發展概況及對外貿易之重要性,並敘述輸出融資對輸
出貿易之重要性,內分為四節,約八、五○○字。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別敘
述中日韓三國之輸出融資鄅度。由於廣義之輸出融資制度包括輸出貸款,輸出保證
,及輸出保險,故這三章均分為四節加以敘述,並說明各國制度之特點。第三章約
一一、○○○字,第四章約一○、○○○字,第五章約九、○○○字。第六章將三
國之制度分為三節加以比較,約一四、○○○字,實為本論文之重點所在。第七章
為批判及對我國制度之建議,約八、五○○字,分為二節,第一節先敘述三國之優
劣點,第二節對我國制度提出建議。第八章為結論,約一、五○○字。本論文係對
既成事實之制度所作之比較,其中對我國輸出融資制度所提供之建議,還希望其能
對上述有關業務所有助益。
|
9 |
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美國對「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事件之反應張謙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一直是國際關係裡最主要的辯論,對於日後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對華政策,長久以來,一直為多數的外交史學者稱許是「理想主義」的道德外交,是中美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一頁。本論文嘗試以一九一五年所爆發的「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事件為背景,探究威爾遜政府的對華政策,結果發現美國的反應正徘徊於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
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向天父的帶領獻上感恩,從論文的資料蒐集、撰寫過程,一直至論文口試期間,祂一次又一次用話語來激勵我、安慰我,祂奇妙的恩典真是數說不盡。
感謝授業恩師李恩涵教授的對我的悉心指導。李老師學識淵博,著作等身,聽其講學,讀其文章,莫不令我衷心感佩,深致欽遲。自外交系大四直到外交研究所凡四年期間,李老師對我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室與咖啡廳裡,李老師的教誨,常常令我如沐春風,如飲芳醇;李老師的指點,每每使我茅塞頓開,疑團盡釋,在此謹致謝忱。
其次,感謝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傳豐誠博士趁赴美擔任訪問學者之便,為我蒐集中美外交史早期的專書及重要的期刊論文並攜回臺灣,這些資料在臺灣均付之闕如,因而顯得彌足珍貴。也感謝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博士給予我許多觀念的引導與思想的啟發,及同窗好友黃韋仁、林孝庭的切磋砥礪,均使我受益良多。論文口試時,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邵玉銘主任及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王綱領博士對於本論文的批評與指正,令我至為感激。對於木柵便以利教會姬啟裕牧師及許多弟兄姊妹的鼓勵與代禱,也一併致上我最真摯的謝意。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變親與親愛的莉君。從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研究所,父母親的期許與支持一直是我求學生涯的最大支柱;莉君在身旁默默的關懷與祝福,更是本論文的幕後功臣。若沒有他們,本論文的完成,恐怕將遙遙無期。
|
10 |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書籍の翻訳と紹介―19世紀末から20世紀初頭の概況とその特徴―張, 迪 31 March 2009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02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