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不同職務應徵者與非應徵者的社會期許性及職務期許性作答差異之研究

賴姿伶, Lai, Tz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格測驗一直是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時的一個重要工具。大部分的人格測驗都是自陳量表,且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在甄選情境時,應徵者對於人格測驗是否會有意圖地作假,一直是個很重要的研究議題。過去在研究測驗作假的議題上,主要有2種典範:(1)在人格測驗中設有一個量尺(scale)專門測量受試者是否意圖作假,(2)比較作假動機較高者和較低者對人格測驗反應的差異,來檢查是否有作假。 以往的研究大多從古典測驗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社會期許量表的作答,在古典測驗理論架構下,僅能就量表總分來判斷受試者的答題傾向,而本研究認為具有不同動機的受試者的作假企圖會反應在不同的題目上面,而非以一個概括的總分來決斷受試者是否有作假。透過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能分析每一個試題的特徵,再加上輔以DIF(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的分析方法,徹底探討社會期許量表中的每個試題對不同群體的受試者產生不同的效果,另外,也透過同樣的方法分析人格測驗中的每個題目,從題目的層次探討:在不同的作假動機下,受試者的作答是否會展現不同的作答組型;接著,再從量表的層次,探討在不同的作假動機下,受試者在社會期許量表及人格測驗的作答是否會展現不同的因素結構。而由於作假可視為一種有意識地操弄作答,以造成良好的印象,因此,本研究也探討應徵不同職務者,是否會「朝向應徵的工作所期望的方向」來作答(作假),同樣的,透過題目的層次和量表的層次來探究這個問題。 本研究樣本乃自北部某顧問公司資料庫取得,為實際應徵工作或在職者之作答資料,為達成研究目的,共分析四組樣本,分別是一般應徵者樣本7,000人,非應徵者樣本7,000人,應徵行銷業務職務者3,974人,和應徵研發工程職務者3,974人。所有樣本皆填答「員工甄選人格量表」和「社會期許量表」二個研究工具,然後以SPSS 15.0 for Windows、 LISREL 8.72、以及 poly-SIBTEST等程式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1) 非應徵者、應徵者、以及應徵不同職務者在社會期許量表和人格五個量表的得分,並不全然支持應徵者得分較非應徵者高的假設,不論是量表總分或個別題項得分之差異,雖然大多數是應徵者得分較高,但亦有約25%以上的題目是應徵者和非應徵者之間沒有差異,甚或非應徵者得分高過應徵者。 (2) 社會期許量表和人格五個量表當中都檢測出DIF題目,且當中有些是應徵者傾向高估,亦有些是非應徵者傾向高估自己的分數,因此形成每一樣本組獨特的作答反應組型。 (3) 跨群組的因素結構恆等性檢定結果顯示,人格五個量表在不同樣本群組的因素結構皆有所差異,但在社會期許量表的結構只在「非應徵者vs. 應徵者」及「非應徵者 vs. 應徵研發工程職類者」兩個比較組中有差異。 (4) 綜合應徵者、非應徵者、和應徵不同職務者在平均數差異、DIF分析、及人格因素結構恆等性之分析等指標,本研究判斷,應徵者在人格測驗上的作假,主要是為了形成「良好印象」的作假,此良好印象與社會期許量表所測者較無關,但與應徵職務特性所期望者較有關。 本研究最主要的突破在於從IRT DIF的方法學從題目層次探討人格測驗的作假議題,並且綜合探討社會期許量表和人格測驗的作假效果,此一突破是植基於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人格測驗並無標準答案之特點,因而運用DIF檢測方法來評估是否不同的受試群體(應徵者/非應徵者)在個別題項上,選擇某個選項的機率不同(即使他們的能力相同),而據以判斷不同群體受試者是否具有不同的反應組型;此外,研究結果也初步反映出應徵不同職務者的確有朝向其所應徵的職務所期望的方向作答的傾向。最後,本研究亦針對研究結果,從實務應用的角度以及方法學的角度,提出討論與建議。
2

臺灣九二一地震災民的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

劉瑞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災難是一項重大的創傷事件,常帶給人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多數的研究所關注的焦點都只在與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有關的症狀反應上。本研究以羅夏克測驗作為研究工具,以了解921地震受災的居民內在的人格結構,並進一步探討PTSD與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的關係。最後共收集32名在地震發生一年十個月後仍居住在組合屋的災民為樣本,比較他們的羅夏克測驗結果與常模的差異,結果發現當中有高比例的人呈現出逃避型的問題解決風格,普遍來說是壓抑情緒的,有著較低的現實機能(reality testing)與壓力耐受度;此外,他們有著較低的自尊與自我認同感,並且對人的關係是疏離的。此外,本研究根據災民們的創傷後壓力症狀篩選出3名符合PTSD診斷的災民,結果發現在13項與PTSD有關的指標中,3人都達到標準的只有2項(低Afr與T = 0),2人達到標準的則有2項(低X+%與高X-%),只有1人達到標準的有4項(矛盾型或逃避型EB、CF+C > FC、V > 0、pure H < 3),3人都未達到標準的有5項(m > 1、Y > 1、D Sscore < 0、Dd > 2、MOR > 1),整體而言並不支持PTSD的羅夏克測驗反應型態。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應多關注災民在創傷後壓力症狀之外所受到的影響。此外,在使用羅夏克測驗衡鑑災民的心理狀態時,應避免當為鑑別診斷的決定性資料,而把焦點放在一般的適應功能上。

Page generated in 0.02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