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人居住安排選擇因素分析-代間關係之探討曾瀝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戶口普查資料顯示約六成的老人與子女同住,而這樣的比例日益下降,在華人社會中,老人與子女同住隱含著孝道的象徵,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的變遷,此現象逐漸轉變。過去老人居住安排的研究多著重於老人狀況之衡量與選擇,而未討論到子女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兩代」的屬性探討老人居住安排選擇的影響因素。此外,「三代同鄰」的居住安排係兼顧兩代可以互相照顧且各自擁有自由和私密的居住空間,此課題在過去少有討論,本文亦將該居住方式獨立討論,以期能充分了解兩代的互動關係對於老人居住選擇之影響。
本文以多項羅吉特模型實證分析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SFD)2004年的資料,選取主樣本為已婚子女之樣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老人的屬性中,喪偶、教育程度低以及無工作者會偏好與子女同住,尤其老年女性喪偶的影響效果最大,使其獨居的機率降低50%;在主樣本的屬性中,當住宅為父母所有、有學齡前小孩、主樣本教育程度高會使兩代同住機率增加。因此對於老人而言,同住是身心狀況下降的較佳選擇;然而對於子女而言,同住是基於「交換」勞務所產生的居住安排。最後,本文並發現「同鄰」者多為身心狀況良好的老人且多與已婚兒子相鄰而居的狀況,顯示父系傳統對於華人家庭的深刻影響。 /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report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of Year 2000 in Taiwan, about sixty percent of the elderly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but this situation is decreasing. In Chinese society, the elderly living with their children symbolize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society, the phenomenon is changing. Previous researches about the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rather than the influences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living arrangement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ir children. Moreover, the “neighboring living arrangement”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children makes the two generations not only coul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but also possess free and private residential spaces by themselves. This issue wasn’t discussed in the past, so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is living arrangement of the two genera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on the choices of the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
This study uses multi-nom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sis the data of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PSFD)in 2004.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s, the widowed , with low education attainment and unemployed elderly prefer to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The widowed characteristic especially plays stronger marginal effect, which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living alone fifty percents for the elderly. Housing owned by parents, with under school- age grandchildren and highly educated children woul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o-residence of two generations. For the elderly, when he (she) is unhealthy or being single, co-residence with children is the better choice. However, for the children, co-residence is based on the “exchange” for elderly labor forces to take care of under school- age children. Finall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healthy elderly prefer to choose neighboring living arrangement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especially neighbor to their married son. It is impli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y culture on Chinese family.
|
2 |
台灣地區老人代間支持與居住安排之研究 / 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施妮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進入「高齡社會」之時,按理應是每個成年子女將擔負更多的老人照顧責任。依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目前台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居住安排,以與子女同住比率居多,其次為僅與配偶同住及獨居。與子女同住被視為不同生命調期之代際互惠的生活安排,除因反哺孝親傳統觀念外,協助哺育孫兒女、分擔家務也是代際共住的優點。然而這樣的比例日益下降,亦即老人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比例逐年增加,此現象逐漸轉,究竟透露了什麼樣的社會訊息,實在值得注意及研究。
在與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型態,依家戶內成員有意義上的差異,與已婚子女同住隱含著由子女奉養年老父母的現象,本研究也僅以已婚子女來討論老人的代間共居問題。有鑑於與子女同鄰兼具與子女同住以及獨居兩者之優點,本研究所指的代間共居行為,除與子女同住一戶外,也將納與子女同鄰部分作為對照。本研究採用二元邏輯斯特迴歸模型,除分析老人自身之社經背景探討影響其居住安排的因素及滿意度外,並試圖從兩代的屬性探討老人居住安排選擇的影響因素。茲將本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以老人擁有的資源分析居住安排的選擇時,傾向利他模型的假設: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當老人所掌握資源較少、身體狀況較差、年紀越大或喪偶的情況下,會選擇於與子女同住,取得較佳的生活環境以達到安享晚年的目的。在台灣社會中仍然普遍保有傳統的孝道觀念,與子女同住的型態仍是台灣地區老人在面臨身心轉變下較適合的居住安排 。
二、老人居住安排選擇與過去對子女的投資有著密切關聯:實證結果當子女接受父母越多的投資,則會提供父母越多共住照顧。兩代間的「交換」行為似乎較偏向利他主義模式,世代間存在共同利益性與契約關係的跨時性。從子女的角度來看,較偏向以「利己」為出發點,與父母同住可能在條件交換下所形成,傳統的孝道觀念似乎為現實因素所取代。
三、子女對父母金錢的奉養與共住的照顧可能存在替換關係:在兩代金錢資源的互動上,實證結果子女可能藉由給予其父母生活費,使得與父母同住機會降低。Lee(1994)等人也指出子女之所得越高反而越不傾向與父母同住。因此推論子女或許會以金錢的支出換取平日的生活自由,並且避免因為兩代間的生活習慣與認知的差異所產生之摩擦。
四、同鄰為代間同住的延伸,未來可加強推廣:與子女同鄰的老人相較於同住者而言,健康狀況及經濟狀況較良好,有較佳的生活自理能力。同鄰亦可視為同住方式之延伸,在年老父母身心仍佳的情況下形成,雖然同鄰可以算是獨居與同住之折衷方式,並具有兩者之優點,然而同鄰的情形僅約同住的 1/5,比例不高,可能因為同鄰有著較高的住宅搜尋成本。現代社會老人的健康及經濟狀況相較於過去有著明顯的提高,同鄰對老人而言可能是比共住更好的居住選擇,未來應可加強推廣此種居住方式。
|
3 |
配偶家庭角色支持的內涵與測量-以育有青春期子女的夫與妻為例吳文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家庭角色的角度以及夫妻互為支持者與被支持者的關係,提出以「家務工作角色」、「親職教養角色」、「媳婿角色」與「子女角色」上的相互支持來詮釋配偶支持的獨特性,並以上述四個家庭角色情境自編配偶支持量表,調查與比較研究對象在配偶支持各向度上的現狀與差異,最後探討配偶家庭角色支持與整體婚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樣本以滾雪球取樣方式,收集台灣北部、中部與南部地區之中年已婚夫妻、目前育有至少一名青春期子女、且自己的雙親或其一與配偶的雙親或其一尚健在,共360位研究對象。資料分析方法有項目分析、因素分析、Cronbach α信度分析、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成對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回歸。
研究結果顯示:
1.配偶家庭角色支持可區分出十個向度:在支持提供方面為:(1)支持(配偶)家務角色(2)支持(配偶)教養角色(3)被動支持(配偶)與自己父母相處(4)被動支持(配偶)與對方父母相處(5)主動促進(配偶)與雙方父母關係。在支持接受方面為:(1)家務角色積極支持獲得(2)家務角色消極支持獲得(3)教養角色積極支持獲得(4)教養角色消極支持獲得(5)與雙方父母相處支持獲得。
2.男、女在不同家庭角色的配偶支持提供與支持接受上有差異,且男女的差異型態不同。
3.(1)配偶支持提供與接受十個向度與男女的整體婚姻滿意度皆有顯著相關。
(2)「教養角色積極支持獲得」、「家務角色消極支持獲得」、「主動促進(配偶)與雙方父母關係」、「與雙方父母相處支持獲得」可正面預測女性的整體婚姻滿意度,「被動支持(配偶)與對方父母相處」則可負面預測女性的整體婚姻滿意度。
(3)「家務角色積極支持獲得」、「教養角色消極支持獲得」「教養角色積極支持獲得」可正面預測男性的整體婚姻滿意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討論與檢討,最後針對育有青春期子女的夫妻、婚姻輔導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若干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