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國管制性政策與企業關係之研究

許志良, Xu, Zhi-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與經濟為支配人類生活的主要勢力,而政治與經濟的交互影響可塑造社會生活方式,但社會系絡實為決定政府與企業運作之主要因素。當企業的經濟活動與公眾期望產生差距時,民眾常希望透過政府進行干預,政府干預市場的主要途徑即為管制性政策,管制會使企業增加利益或成本,故企業常會介入公共政策形成、制定及執行的過程,以促進偏好政策的產生而扼阻不利管制措施的發生。本文企圖探討在社會系絡因素下,美國管制性政策與企業的互動影響情況,藉以建立一個嘗試探索政經關係的雛型架構。全文梗概編排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及限制;再從文獻探討中形成研究定向與焦點;並提出研究觀點將研究重心組織成本文研究加構。 第二章敘述管制的社會系絡,以市場失靈、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社會價值的選擇與分配為中心概念,分述管制的經濟面、文化面、政治面理由。 第三章為反拉斯管制,以限制企業的市場權力為核心概念,從市場結構與行為方面分述獨占、合併、勾結、差別訂價、排他性業務等政策領域問題。 第四章為環境政策,以使企業降低或內化其外部性為主要概念,從價格與數量工具探討水污染、空氣污染、有害廢棄物等政策領域問題。 第五章為企業的回應,以企業的政治策略為核心概念,敘述企業的溝通、參與、順服等策略,此些策略乃經由華府辦事處、政治行動委員會、公共責任委員會等制度而運作。 第六章敘述解除管制與管制的改革,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旨在從歷史觀點說明管制性政策之演進與展望。
2

「藕斷絲連」?-中國鄉鎮集體企業所有制改革前後的政府與企業關係

鄭傑憶, Cheng, Chieh-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析在不同產權制度下的政府與企業關係,以蘇南鄉鎮集體企業為例,試圖回答下列問題:蘇南地區鄉鎮政府對於企業的干預一向不遺餘力,而且堅守集體所有制的精神,當它們放棄所有權時,它們要如何從私有的企業汲取充分的財政收入?而鄉鎮政府願意放棄所有權的原因又是什麼?讓出所有權的鄉鎮政府又如何維繫和私有化企業、新興私有制企業的關係?改革後的政府與企業關係和過去有何差異? 鄉鎮幹部基於經濟表現、財政收入、意識型態的考量選擇了集體所有制。在短缺經濟、勞動力過剩的條件下,鄉鎮集體企業創造一番榮景。集體所有制下政府與企業是「依賴的侍從關係」(dependent clientelism),政府壟斷創辦集體企業所需的資源,壓制私營企業發展,維持集體企業的獨大局面。集體企業經營者必須依賴政府提供的土地、資金、勞力以及其他的行政優惠或保護。政府雖然扶植企業,但是並非建立客觀中立的投資環境,政府作為所有者,政治考量通常大於經濟理性,因此盲目負債擴大產值、企業規模。因為缺少競爭性、監督成本與訊息成本太高,政府無法有效監督、激勵企業,無法抑制企業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經濟效益低落並未讓鄉鎮政府進行改革,直到意識型態桎梏解除,鄉鎮政府才逐漸摸索改革之道,其主要的考量原因為財政收入,因為缺少現代化的稅收體系,鄉鎮政府首先改革的是小型或是虧損企業,這些企業對財政的影響不大,直到替代財政方案確定,能夠從私營企業汲取收入後,鄉鎮政府才逐漸退出企業經營活動、大幅改革所有權。因為有能力購買集體企業者有限,缺少競爭性與公開、透明的改革程序,主要是原經營者購買,在改革過程中幹部和原經營者有很大的議價空間,導致集體資產流失,而且未能切斷政府與企業間密切的關係。所有權改革後,因為稅收體系不健全,所以政府還是提供特殊利益給予個別企業,以拉攏彼此關係,所有權改革後,政府與企業關係轉換為「共生的侍從關係」(symbiotic clientelism),企業的自主性提高,政府對企業的依賴增加,但是,兩者還是建立非正式的關係,政府並非客觀中立地創立投資環境。因此所有權改革只是改變侍從關係的性質,政府並未轉型為客觀中立的發展型國家。

Page generated in 0.02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