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舞鶴的頹廢意識 / The Decadence of Wu-He

張純昌, Chang, Chu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舞鶴的作品出發,試圖以「頹廢意識」作為核心概念概括舞鶴的創作內涵。頹廢意識一詞起源於對於現代性的反省,演變為一種藝術風格,在尼采身上被深化,成為一個哲學詞彙,包含廣義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描述,同時是現代性的象徵也是批判現代性的工具,以單子的面貌,指出人性的病徵與道德的虛偽。舞鶴的作品始於個體自由的追逐,不僅人物展現頹廢的風格,也在作品中飽含單子化的特色與現代國家軍隊的規訓體制的批判,從家族史的書寫意圖出發,伴隨著解構理體中心的衝動,藉由因母逝而開始運作的憂鬱與哀悼的心理過程,以及生之欲力與死亡驅力的爭鬥,還有對消失的父親的模仿與取代,醞釀為〈拾骨〉與〈悲傷〉中成熟的創作主體。本文並進一步從〈悲傷〉的分裂主體,帶出小說背後鄉土文學論戰產生的國族論述對抗與本土文化的興起與僵化,並藉由小說中從瘋狂與理性的拉扯開始,帶出舞鶴小說瘋狂與頹廢的形象背後,隱含著從死亡的威脅逃生後的形象, 後半段本文以《餘生》作代表,探討舞鶴成熟後的頹廢意識,如何在對歷史的大敘事對抗中運作,舞鶴超出舊有漢人對原住民形象的描述,從整體歷史的顛覆出發,開啟對於國家敘事與現代性文明的質疑。本文從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作為核心,陳述《餘生》乃是對於現代大屠殺創傷的見證,藉由頹廢的書寫行為開啟過去與現在連結的可能,打破倖存者的沉默,拯救放逐之地的餘生。由此診斷了現代社會的頹廢,找出廢墟裡的靈光,從自然與傳統中找到救贖的可能。
2

繼親家庭青少年之生活適應歷程 / The life adaptation processes of teenagers in stepfamily

黃瑞雯, Huang, Ju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離婚率的高漲,家庭型態呈現多元的變化,有關單親家庭的研究國內外已多所著墨,但對於單親後再婚的家庭狀況卻潛藏在核心家庭外貌下而忽略了其真實生活經驗與需求。繼親家庭的組成對家庭成員而言,帶著過去的生活經驗進入繼親家庭,經驗了離異與重組的過程,一連串的改變、壓力與調適,尤其對於繼親家庭中的青少年而言,游走於獨立與依賴之間,但卻又深受家庭之影響。因此,本研究以質化方式深入訪談18位12-20歲的繼親家庭青少年,由其主觀的經驗陳述,深入了解他們將如何認知與解讀繼親的進入,以及在繼親家庭中的適應情況。茲將結果摘述如下: 1.繼親家庭的準備與改變 繼親家庭不可避免的面臨成員間的第一類接觸:對於生親而言,以再婚時子女年齡的大小作為詢問與否的標準,但研究卻也發現有少數例子是持續保持家庭秘密--繼親家庭事實;對於繼親而言,小心翼翼的期盼「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以討好子女之方式,並著手家庭一體感之建立,如:稱呼的改變或姓氏的更動,再者,有些家庭則是在婚前以同居方式增加繼親子相處與調適之機會。然而,對於子女而言,多是被動的接受繼親家庭的事實,認知並體貼大人的需要。 經驗了繼親加入後的一段蜜月期,伴隨著忠誠問題而勾起雙重失落的經驗,失落了過去與生親之親密依附,也失落了單親家庭中的代親職角色。子女需要時間來哀悼。研究中發現,子女學習以樂觀、跳脫傳統的家庭框架來面對繼親進入的優點,以及經由雙親和平轉化子女的分離焦慮,皆有助於繼親家庭中青少年之調適以及繼親家庭之建立。 2.繼親家庭職務模式 繼親家庭之管教模式多呈現以「生親為主、繼親為輔」,或是「生親扮黑臉、繼親扮白臉」之情況。分析狀況主要為互動結構使然,繼親家庭乏過去共同的歷史,繼親被視為「局外人」,管教衝突互動下來之結果,繼親多半會選擇淡出管教之列;相對於生親的職務角色則呈現「中間人」之兩難角色情況,研究中發現子女多會體諒生親之兩難而選擇以忍耐、逃避來因應。 建立信賴的親職系統,有賴於三角關係的動員,繼親善意對待、生親背後支持、強化新配偶間的婚姻連帶、以及子女樂觀信念。 3.繼親家庭關係 繼親子關係:子女帶著對過去經驗或價值來評量繼親,對繼父之評量焦點為經濟能力、對於繼母則多為親職能力、或是全方位評量綜合,顯然繼母較繼父難為。子女依照評量標準進而決定心理取向與因應;研究中發現子女多以工具取向評量,並接納繼親成為生親輔佐者、家務氣氛調劑者、家務與經濟分擔者角色。子女們也多認知養育較生育來得有恩典。 生親子關係:生親子間具有單親生活的革命情誼,面臨繼親之進入,挑起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的爭戰,雙重束縛之情緒油然而生,子女仍維繫著「代親職」的角色而對生親有心疼之感受,加上不安全感所引發對生親的氣憤與失望、擔心「又」被生親遺棄。 原親子關係:原親子間多呈現不聯絡、不穩定之情況。原親探視之過程中除了表達關心、提供支援、並與繼親相較彼此之親職能力,尤其在「兩個女人的戰爭」中更是鮮明。原親子關係中也發現,手足中排行老大者之依附關係尤其明顯,以家庭系統來檢視,老大的疏離反倒有助於其他手足或成員轉而投向繼親家庭之融合。 手足關係: 手足關係潛藏著陪伴與競爭的關係,:繼親家庭中的手足關係可能是親手足、半手足或是無血緣連帶之繼手足關係,而半手足間容易競爭資源或是寵愛,但卻也可以經由血緣關係的聯繫而強化繼親家庭的合法連帶。 4.支持系統與適應情況 支持系統與適應情況息息相關。青少年最主要的支持系統為親屬與朋友。親屬資源中又以直系血親為最,常成為替代父母的義務照料者,尤其是「娘家」的資源。朋友資源則是青少年的另一個避風港、或是逃避家庭的防空洞。然而繼親家庭具有環境上易變動之特質,轉學「後遺症」常導致小孩缺少時間來建立信任與親密關係。 個人情緒適應與影響;青少年多以求助朋友或是轉移注意力來調適情緒與壓力。而繼親家庭對於其人格之影響,明顯表現在:追求獨立的課題上,期待離家生活,或在經濟上尋求獨立;再者,由於受到過去父母婚姻經驗之影響,模仿與學習父母因應之道,人格特質呈現兩個極端--敏感與無力感。 家庭適應:藉由受訪者家庭圖像的呈現解讀其弦外之音,家庭圖像有:傳統型--規律生活、關係人的組成、有雙親等,或是簡單型--家是一個居住的殼,以及理想型--家是愛的組合體。圖像之下呈現有抗拒、接納與順服三種因應方式。研究中發現家庭圖像都依據某種邏輯切割出家庭中的聯盟關係。 學校社會適應:學校對青少年而言是個具體而微的小社會縮體,面對繼親家庭之社會負面刻板印象。多數受訪者對外採取隱瞞繼親家庭之事實,或是以敷衍帶過的方式,甚至以「單親家庭之名」來包裹繼親家庭之事實,少數受訪者則是僅對小團體透漏,全然不在意的則佔少數。

Page generated in 0.27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