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建構品牌權益模型,以策略行銷分析架構為基礎

陳威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越來越低,品牌已經是繼品質之後,成為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之關鍵。也因此,品牌的建立成為台灣產、官、學界十分重視的課題。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品牌的建立,與品牌權益的解釋眾多紛紜,然而這些品牌權益模型涵蓋的構面都不太一樣,且品牌權益的建構順序也不相同。本研究目的是整合各品牌權益的模型,建立一個完整而周延的品牌權益構面,並發展有學理基礎的品牌權益建構順序。 本研究收集學術界及實務界普遍在運用的品牌權益模型,以邱志聖(2006)提出的策略行銷分析架構,以及交易成本的觀念為出發點,整合其他的品牌權益建構模型。並且提出「品牌外顯效益」構面,補足策略行銷分析架構在建構品牌權益的不足之處。研究提出品牌權益的構面包含有:上市後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品牌外顯效益、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以及專屬陷入成本。並以Roger(1962)提出的創新決策過程為理論基礎,建立本研究的品牌權益模型建構順序。 本研究提出品牌權益的建構順序,應該是在新品牌上市前,1. 先從降低外顯單位效益成本開始。而新品牌上市之後,2. 應逐步降低買者資訊搜尋成本,3. 建立品牌外顯效益,4. 降低買者道德危機成本,5. 降低買者專屬陷入成本,6. 跟買者建立專屬資產。企業應按照上述順序建立品牌權益,可以讓投入的行銷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研究選擇5個不同產業(家具、電腦、鞋、飲料、通訊)的知名品牌(IKEA、Acer、NIKE、可口可樂、NOKIA),收集各知名品牌建立時採行的行銷活動,以本研究建立的品牌權益模型來作分析。研究發現各知名品牌,皆按照本研究提出的建立順序建構品牌,證實本研究提出的品牌權益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