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cord industry and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施慶安, Shih,Ching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從唱片工業衍生而成的臺語流行歌之產出,及其與臺灣社會間的關係進行觀察,利用官方貿易數據、報紙、小說與流行歌詞等資料,加以整理時人和後人研究成果,綜合探討臺語流行歌唱片與臺灣社會的互動,進而呈現臺語流行歌的社會文化意涵。 自從有「聲音印刷術」美稱的留聲機及唱片被發明和製造後,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聲音成為可以被複製並傳播的商品,唱片公司在有利可圖的市場法則下,尋找具備價值的聲音。唱片公司幾經嘗試錄製臺灣傳統音樂的唱片後,臺灣本地多數族群使用的語言—「臺語」流行歌曲唱片,也在1930年代正式亮相,配合著電影播放、廣播放送、唱片公司販售等方法,展現臺語流行歌的風華。 此時發行的的歌曲,吐露出臺灣人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心結、辛苦工作卻又被受欺壓的寫實心情、追求自由但又不捨突破的拉鋸心態,臺語流行歌並非只是唱片公司圖利的工具,更是撫慰臺人心靈的良方,其傳唱過程中道出了廣大民眾內心深處的想望。可惜的是,無情戰火的點燃讓臺語流行歌壇被迫解散,悄然地走下歷史舞台,臺人此時只能配合政府國策,聆聽慷慨激昂的軍歌、或是喧騰熱情的愛國進行曲,總督府基於臺語流行歌之於臺人的重要性,此時將臺語流行歌的旋律改填入日詞以符合戰時宣傳的需要,對於臺語歌來說雖然悲哀,但何嘗不是可以重溫過去美好時光的機會,戰爭期間仍舊致力於創作與演出的音樂工作者,不僅奠定戰後歌唱文化的基礎,更為世世代代臺灣人留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ew to the record industry in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We use the lyrics of the songs, newspapers and novels to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record industry and the society, and present the culture of Taiwanese songs. First, I refer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country to Japan. Taiwan, the first colony of Japan colony was entered a capitalist system of records, and the market was established little by little. Next,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were produc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opular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 of Taiwan in the 1930s. Finally, I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ord industries and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East Asian war.
2

台灣唱片業跨國營運模式之研究

陳子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音樂產業在1990年代進入百家爭鳴的成熟時期,台灣也在這段時間與國際音樂產業接軌。原先80年代初期台商透過授權代理的方式,取得全球音樂集團在台的發售權,到了80年代末期,外商則與代理商合資、購併或是成立全新子公司等方式,入主台灣市場,開啟台灣的音樂產業進行國際化的歷程。 學術研究不乏眾多跨國營運模式的理論,但少有針對台灣音樂產業跨國營運模式的探討,且唱片業面臨數位盜版以及音樂載體的轉變,現行的企業跨國營運模式已逐漸不符合時代需求,加上中國大陸的音樂消費市場崛起,跨國營運模式必須打破舊有的窠臼,尋找新的合作模式。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選擇台灣音樂產業跨國營運模式的案例,探討台商跨國營運採用哪種模式,以及台商在選擇某種模式的動機及所具備的資源為何,採用某種營運模式時,衍生哪些管理的議題,以期發展新的唱片業跨國營運模式,因應未來市場之劇烈變化,供實務界參考。 本研究訪談寶麗金唱片、滾石唱片、福茂唱片個案,從個案研究中發現台商購併的動機大多皆不相同。但相同之處在於三家音樂公司擁有的資源與能力,皆是在本土市場經營成功,擁有對市場較為瞭解的核心能耐。在其他合作的考慮因素方面,若雙方有過合作的經驗,會比較容易促成跨國合作的產生。藉由購併或策略聯盟來跨國營運,也衍生出品牌區隔、擔心失去經營權、刪減重複部門的管理議題。 個案分析發現音樂產業的趨勢轉變無法靠購併來解決,唯有以創新的經營模式,跨平台的異業結盟,以及與科技產業的合作,才能持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伴隨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台商應抱持把最新的音樂商業模式帶入中國大陸經營之心態,運用台商過去經營音樂的經驗,結合大陸龐大的市場,佈局未來廣大的華語市場。

Page generated in 0.10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