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信評機構的發展與治理

魏浩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動機始於2007 年次級房貸危機的爆發,其為繼1929 年經濟大 蕭條(Great Depression)後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由於造成2007 年金融風暴的因素錯綜複雜,探究其背後原因可了解到信評機構在促成金融風暴這完美風暴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信評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員」,貴在提供全球投資者企業資訊以作為金融風險管理,但信用評價機構內外部存在許多問題:在內部方面,信評機構與接受評價企業之間的利益衝突、其評等模型對於新型金融衍生商品建立的歷史模型不足;外部也面臨了許多挑戰,例如三大信評公司自1975 年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可為「國家認可統計評等機構」後,寡佔信評市場並且缺乏政府管制。但是自1990 年代以降,金融危機屢次發生,規模深度與廣度越來越強,使得國際上注意到信評機構存在的缺陷有危及金融體系之虞。職是之故,國家與國際行為者如國際證券管理組織、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歐洲聯盟開始透過管制來規範,以重新調整信評機構在金融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其成為穩定金融體系的一環。 本論文研究問題將探討造成信評機構影響力增加的國際金融環境背景為何、 信評機構在金融自由化之下有什麼樣的發展與演變、以及在次級房貸風暴前後 信評機構又面臨到哪些修正與治理。由於1970 年代以來布列頓森林體制瓦解,主要國家採取新自由主義,並在經濟、金融方面廣泛解除管制,致使資本在全球範圍進行大規模流動,形成Susan Strange 所稱之「賭場資本主義」。投機性金融活動盛行,加上1990 年代已開發國家鼓吹的「華盛頓共識」之下,使得全球金融市場更進一步的整合,信評機構的角色也在此上升。但在金融危機屢次爆發後,市場開始出現失靈,國家也重新審思自由放任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並在每場金融危機發生後逐漸介入並加強管制混亂且非理性的金融市場。在現今全球化的市場加上科技與金融創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國家無法以單方面控制跨國界流動的資金,全球金融已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對於信評機構的管制角色必須要透過國家間進一步的合作才能共同治理,已收金融市場穩定之效。
2

近代中國農業機器產業之研究 /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

侯嘉星, Ho, Chiah 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以來,中國農業現代化以農藥利用、肥料推廣、品種改良及機械化發展為最主要方式。其中農業機器之利用,與機器產業乃至工業、製造業有密切關係,可說是溝通工農部門的關鍵。故本文以農業機器產業為線索,關注農業現代化中工業及其他現代部門參與的情形,及其所發揮之「農工並進」作用。   農業機器大約自十九世紀末期傳入中國,二十世紀初有少部分商人注意到斯業前景可期,著手製造販售。到1920年代,受到國外農機利用蓬勃發展的影響,江南地區機器業者也有不少轉而生產農業機器。這些以農業機器為主要產品的新式機器廠,發展出標準型號、大量生產,以及成立事務所、刊登廣告、參與展覽會、辦理講習等種種經營與行銷方式,更由於農業機器帶來的大量利潤,吸引資本家投資設廠,也使之轉型為新式企業組織。因此來自農村市場的機器需求,支持了工業部門的機器製造業進展。   除了民營事業的推進,政府當局也創辦公營製造廠、推廣模範灌溉與合作運動,國家力量促成農業機器利用的擴大。戰時儘管受到一定影響,但汪精衛政府在1940年代復籌措鉅資成立新式農業機器工廠;重慶政府則在同時間成立中國農業機械公司。前者在戰後改組為農林部無錫農具廠,對戰後江南的復員工作及農業生產極為重要;後者則在戰後接受聯總援華物資,承擔「全國農機擴建事業」在各地建立機器廠的任務。大略言之,近代中國農業機器產業之發展,是民間先於政府,但隨後在農業機械化之目標下,國家力量又主導產業成長,這種趨勢在1950年代以後達到高峰。   整體而言,近代中國農業機器業,並非如過去所認識的規模狹小、技術落後,反而是獲利豐厚的產業;由於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容易出現農業機器的利用,故而上海、無錫及常州等地密集普遍的機器工廠,能提供農業機器維修保障,因此以江南為例,可以看出農業機器產業不僅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也是機器產業提昇技術、擴大獲利之關鍵,二者互為因果。本文以江南為中心,但在空間方面注意到與東北經驗之比較、在時間方面也注意到戰時淪陷區的經營及戰後延續情形,擴大既有研究的時空範圍;通過對農業機器產業的探討,可以觀察工業與農業發展之互動關係,亦為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補充另一觀點。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