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 : 著重分析國際環境變遷對參與行為之影響

劉志攻, Liu, Zhi-G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計分九章二十三節,連同參考書目及附錄等,約二十萬字。 第一、二章為研究設計,討論有關研究之問題、分析之架構、概念之運作、假設之提出、及分析之方法等。 參與聯合國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面向,自是求國家目標的實現及利益的達成,而此自也反映在國家對聯合國所討論之問題的立場及種種有關決策過程的活動上。自從一九五0年中國局勢變化後,影響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國內因素大致保持常數狀態,主要的影響,便是來自國際環境的變化。在聯合國,自中國代表權問題發生後,如何維護代表權成為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最主要的目標,而影響代表權問題發展的主要因素,復為國際政治的變化,因此研究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參與,本文所討論的焦點,便著 重於分析其參與行為及此受國際環境變遷的影響。 參與行為在此乃眾定為中華民國對聯合國所討論問題的立場,及與此相關之有關大會決策過程的種種活動。而所謂環境變遷,一方面泛指大會權力結構及國際攻治的演變,另一方面則特指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特殊處境(即代表權問題)的發展。目的在探討中華民國在以議會外交為特質,並以一國一票為原則的大會政治上,面對變遷的國際政治環境,為爭取最多數國家在代表權問題上的支持,是否影響了本身對聯合國所討論問題的立場及在大會決策過程上的參與。 為研究這些問題,本文探取文件分析及唱名投票分析兩種方法。從大會紀錄中,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中華民國對問題的立場。並從選定的八項集團分類之變數中,經由投票立場差異指數的制定,藉中華民國與這些集團在唱名投票上所表現立場的差異分合,以了解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至於文獻不足以考處,則輔之以訪談。 第三章討論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參與聯合國既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面向,故宜首先了解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特質,及聯合國在此外交政策上的地位及作用。不論在中華民國執政黨的政綱或在政府的對外政策上,聯合國均居重要地位.固然聯合國的宗旨及原則與三民主義外交政策的精神不謀而合;而作為世界輿論表達之論壇,聯合國更為各國外交政策可得利用的工具,此對華民國也自不例外。因此維護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不但可以鞏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阻止承認中共勢力的擴大,更可利用聯合國論壇,作為反共鬥爭的思想戰場。因此中華民國雖在財政困難的情形下,每年仍擔負鉅額的會費,並派駐聯合國相當多的外交人員。 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從決策過程及從次戰與非殖民化問題等兩方面來探討中華民國在大會的參與行為。中國代表權問題本身是重要的次戰問題,而其發展又是影響中華民國參與行為的重要變數,故以專章討論此問題之發展及影響各國態度的因素。 關於大會決策過程,本文所討論的是發言、提案、投票、及輔助機關之參與等公開層次的活動。中華民國自一九五0年後,不 論在此任何一方面的參與,程度都有減弱的趨勢,一九六0年更是明顯,代表權問題的發展即為造成此種結果的主要原因。 至於在問題上的位場,中華民國在,全部問題上的投票立場,從一九五0年後,雖然逐漸由親近亞非國家的立場轉移至親近西方國家,但是這種發展的模式與其在冷問題或非殖民化問題上所表現出來者,卻不盡相同。中華民國在冷戰問題上,一直與西方國家保持較為接近的立場;而在非殖民化問題上,則與亞非國家立場較為接近。這種論點的所作個案研究中,復得到支持,的立場;而在非殖民化問題上,則與亞非國家立場較為接近。這種論點的所作個案研究中,復得到支持,可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發展,並未影響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所討論之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從有關代表權問題的分析中,即知各國投票態度主要考慮的是政治因素,其中受國際政治環境變化竹的影響尤大。 第八章討論大會政治情勢的發展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亞非勢力與起後,非洲國家以其為數其眾,在大會的動向脩關代表權問題的投票結果,中華民國對此自須加以重視。此所謂影響,一方面討論中華民國因應此種發展而採取的農技援助政策,另一方面則檢討中華民國於一九六0年代於大會對非洲國家的政治支持程度。研究結果顥示農技援助對非洲國家之支持中國代表權雖有作用,但程度仍屬有限;而中華民國並未因須非洲國家的支持而改變在非殖民化問題上的投票立場。 第九章結論,除綜合前述研究的發現外,更指出由於中國代表權問題的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大會上遭限制之處很多,此種情形非中華民民國所持有,任何與大會優勢集團立場相左者,均難發揮影響力。中國之退出聯合國,根本上乃受國際政治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與任何此種自我限制無關。
2

國際環境建制中非政府間組織角色探討 三次聯合國環境會議之研究

張嘉慈, Chia-Tzu,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全球生態體系的共享以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必須要相當的資金、專家、技術,國家發現他們無法憑藉一己之力處理問題,因此在面臨全球環境威脅所帶來的壓力下,國家必須尋求國際合作以解決共同的問題。國際環境建制提供了國家進行合作的空間。雖然持續的發展突破了新現實主義理論的限制,但事實上提卻是仍無法屏除在多邊體制內尋求國家利益以及國內政治因素對國家參與國際環境建制時所造成的影響。因此非政府組織有了發揮的舞台,他們藉著提供專家、技術;扮演監督者檢視國家履行承諾的進度與狀況;對國家政府代表進行遊說;提升知識基礎等等方式,來促使更有效率的國際環境建制形成與運作。 綜觀三次聯合國環境會議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非政府組織具備多元化的角色。從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由於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一條的規定,非政府組織自會議的籌備過程中開始擔任的諮詢以及資訊得提供者的角色;隨後的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以及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中,非政府組織不但在籌備過程中發表報告,提供決策過程所需要的知識與資訊,在官方正式會議進行時,非政府組織也同時舉辦研討會等活動,藉以隨時監督會議的進行。某些國家的代表團中也會邀請非政府組織擔任成員,協助進行決策。除此之外,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的會議文件中,便特別提出,非政府間組織具有教育大眾與宣揚理念的功能。總括來說,在三次的聯合國環境會議中,非政府組織扮演起了教育者、資訊提供者、國家代表以及監督者的角色。 關鍵字:國際環境建制、非政府組織、聯合國環境會議
3

東亞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一以中華民國為個案研究

陳雪綾, CHEN,XUE-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系」是由一群相互影響的單元所構成的集合體,單元的行為常有重覆的傾向,而 形成一定的規律或模式,即為「角色」。國際政治研究借用「體系」的概念,做為描 述、解釋及預測國際間互動的分析架構,其分析面向則包含體系構成員的主要特征、 體系結構、單元間互動形式及互動過程中的習慣或規則。本文即循此架構,欲將東亞 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時,當國際議題重心由軍事獨占轉為軍經并重時,亞洲新興工業 國在二次大戰后的優異成就,深受全球矚目,他們的經驗或被視為「奇蹟」或被視為 值得學習的典範。探其究竟,亞洲新興工業國既為國際體系的成員,其行為深受國際 環境變化與國際權力結構的影響;而身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發展成就亦是自主性政 策選擇的結果。因而,任何欲對其成就加以界定的努力,都不能偏離上述兩個面向。 本文即由此檢視他們的崛起與國際變化的關系;導致其成功的內外因素以及他們未來 在國際體系的角色。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途徑與架構 。第二章著眼于二次大戰后體系的變化,歸內出變化的趨勢,以明了亞洲新興工業國 在七○年代末期至今受到國際間重視的原因。第三章則以第二章所歸納出來的體系變 化趨勢為背景,分析體系的變化對東亞新興工業國角色的影響,并且從他們的國內因 素探討其成功的原因,最后針對他們實然及應然的國際角色加以界定。第四、五、六 章則進一步以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做個案研究,從國際政治的三大主軸-經濟、政治 與安全,分別探討臺灣躋身東亞新興工業國的原因及其國際角色,以落實前一部分概 略性的討論,并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第七章則總結前述討論,并對未來略做展望。

Page generated in 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