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擬

林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參考相關文獻,瞭解都市更新、公私協力之基本意涵,以及國外透過公私協力機制成功推動都市更新的操作經驗,作為我國理論和實務上的參考;同時選擇士林區士林夜市作為個案,蒐集相關資料、分析其條件與限制、運用德菲法瞭解專家學者們之見解,以期為士林夜市的更新案研擬可行的操作模式。 換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焦點在於:政府如何透過公私協力關係成功地推展都市更新?相關之次要問題則包含:何謂公私協力合作?何謂都市更新?其理論基礎及意涵為何?過去國內之研究成果如何?國外公私部門關係及都市更新政策之發展趨勢為何?又國外實務上如何以公私協力關係推動都市更新?台北市以往推動都市更新政策的情況如何?以公私協力機制推展的成就如何?過去經驗如何提供往後執行參考?未來以公私協力機制進行都市更新工作的成功要件?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為:第一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範圍、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研究方法與限制等;第二章:說明公私協力關係與都市更新之意涵與理論基礎,以瞭解公私部門必須合作以及舊市區必須更新再生的理由和優勢;第三章:說明英美以公私協力機制推展都市更新的經驗,以作為後續我國個案分析之參考;第四章:台北市的個案模擬,主要在檢討過去台北市執行都市更新政策的缺失,推論公私部門合作之必須性,分析士林夜市的潛力與限制,同時藉由資料分析與問卷調查的結果,對個案提出建議;第五章:結論。提出研究發現及後續研究展望。
2

簡化土地登記作業程序之研究

尤明錫, You, 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資料之來源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地登記之基本概念 第一節 土地登記之意義 第二節 土地登記之目的 第三節 土地登記制制度之概述 第四節 土地登記之原則 第五節 土地登記之類別 第六節 土地登記之機關 第三章 簡化土地登記作業程序之意義 第一節 「工作簡化」的意義 第二節 簡化土地登記作業程序之重要性 第三節 土林地政事務所試辦工作簡化之成果 第四章 現行土地登記作業程序之檢討 第一節 現行土地登記作業之程序 第二節 現行土地登記作業程序之檢討 第三節 台北市與台灣省土地登記作業之比較 第五章 簡化土地登記作業程序應採之措施 第一節 簡化登記作業程序 第二節 加速登記作業效率 第三節 擴大授權貫撤分層負責 第四節 改善辦公處所 第五節 速訂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管理辦法 第六節 地政資料電腦化之建立 第六章 簡化土地登記作業程序應與其他行政機關相配合 第一節 土地登記與稅務機關之配合 第二節 土地登記與建管機關之配合 第三節 土地登記與戶政機關之配合 第七章 結論
3

日治時期台灣柑橘產業的開啓與發展

曾立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就台灣產業史的發展來看,柑橘可稱之為日治時期的一項新興產業。在清代的台灣,各種水果物產雖已陸續傳入,但在整個產業上並無重要性。然而到了日治後期,香蕉、鳯梨與柑橘這3大水果物產,不但成為主要的農產品與貿易商品,而且園藝產業產值也僅次於米、糖居於第二重要的地位。相對於糧食作物的米、甘藷與特用作物的甘蔗、茶等,在清領時期就有相當的生產量與對外貿易,柑橘作物在台灣的快速進展,要到日本人統治時才開始,而如此快速的發展,則要歸因於柑橘「商品化」現象的出現。因為對於柑橘水果這類非食物或衣物方面的必需品來說,若無法作為商品於市場販賣,其發展將是十分有限。換言之,對於具有易腐敗特性的柑橘水果,其商品化出現所須的條件更為嚴苛,在日治時期則正好提供其在發展上交通與技術之要件。 在這當中「農業技術的進展」與「銷售運輸網絡的形成」是商品化所表現出的二大特徵。在生產層面的「農業技術的進展」,除了數量增加外,還有栽培管理技術的進步,而栽培品種逐漸集中於椪柑、桶柑這兩個主要貿易品種,可說是「商品化」的最佳寫照。另外,販賣層面的「銷售運輸網絡的形成」,則是奠基於交通運輸網絡與銷售組織的建立,而上述現象的出現又與官方、農會的極力推動有密切關係。然而總督府雖頗為重視柑橘產業,但在日治時期無論在栽培面積或產值,其却不如香蕉與鳯梨產業,大部分農家只能採取副業栽培之方式,這一方面是由於在生產層面,柑橘作物本身收穫時間過長的結果,另一方面在貿易層面,則是植物檢查制度抑制了日本市場的擴張所造成。 最終,若將柑橘產業研究發展放置在台灣殖民經濟發展脈絡中來看,其相對於香蕉、鳯梨的特殊性在於必須面對日本國內所生產的同類商品,然而確無遭受像茶葉或米於日治後期那樣的壓制措施。但這並非出於殖民者善意的結果,而是因為台灣柑橘在產量上或在國內外市場上,尚未多到足以威脅日本國內柑橘產業的地步。

Page generated in 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