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外館所績效管理制度之研究 /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Outsourcing Art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The Case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吳芳儀, Wu, Fa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政府業務委外情形愈趨普遍,在諸多學術研究中皆提及委外服務品質的維持有賴監督管理,然委外關係不同於以往政府組織單打獨鬥,在公私協力互動的模式下政府應如何進行績效管理,成為研究主題。本研究藉由次級資料分析與質化訪談的方式,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外館所績效管理制度進行分析,次級資料包含學術文獻、研究資料、實務相關紀錄報告等,質化訪談對象則選擇與本研究相關之四大群體進行深度訪談:政府機關人員、行政輔導專案辦公室人員、委外藝文館所經營管理人員與營運督導委員會委員,其中委外藝文館所經營管理人員是選擇館所中規模差異較大的兩大類型:視覺藝術與類博物館(名人故居)進行訪問,以相類似的訪談題綱,訪談不同類別之對象,得出各方對現存績效管理制度之看法與意見。研究架構依循績效管理的四大基本流程:策略目標設定、績效指標建立、績效資訊蒐集與績效資訊運用,依據學理與質化訪談之結果,說明臺北市政府是否針對委外館所建立有效績效管理機制,就各個流程深入探討,了解在委外關係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如何與承攬契約之組織合作以達到績效管理目的。 研究發現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已針對委外館所建立穩定的績效管理機制,館所經營單位普遍認同且具有績效管理之概念,與文化局取得共識,惟上述四個績效管理流程中仍有部分內容應予以修正。此外,針對兩類規模差異大的館所進行研究後,發現除了在績效指標的選定上各館所間有所不同,其餘制度流程都是使用同一套績效管理機制,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未來政府在人力與資源緊縮的情況下,應會持續朝向小而美的型態邁進,可預期會有越來越多操槳性質的業務委外,對此,政府應當做好掌舵之角色,具備主導與管理能力,並設定良好的績效管理制度,在委外彈性與監督管理間取得平衡,才能在頻繁的公私協力互動關係下仍穩定帶動國家發展,不致迷失方向。
2

不完全契約與政府外包--從代理人理論分析台北市政府拖吊業務

張筵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第一章指出本文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等說明。在第二章,本文回顧Arrow是最早提出資訊不對稱的概念,其後學者關注資訊對組織的影響。首先,回饋相關的代理人理論的文獻、代理人理論應用的種類、代理人理論與民營拖吊業者在我國的相關研究。在第三章,則是分析本文的重點為代理人理論的起源、代理人理論的代理關係分析以及代理人理論中的資訊不對稱與道德危機的問題、並進一步探討代理人理論在公私部門之間應用的辯證關係,以便可以將代理人運用於公部門之中。 探討完第三章之後,本文更指出契約分析才是代理人理論要探討的重點。因此,本文在第四章特別探討到代理人理論以契約為核心的問題一完全契約與不完全契約對代理人的影響。此外,以契約為關係的民營化與政府外包所造成的影響對於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影響又為何?然而,契約一旦委託外包之後,與契約的績效衡量便產生了一種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之下,政府作為契約者之一又需要具有什麼樣的態度? 之後,在第五章,本文將分析台北市拖吊個案與代理人理論的關鍵核心一道德危機對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影響運用在台北市拖吊個案來說明。在第六章結論,本文將針對代理人理論的關鍵核心一道德危機運用在台北市拖吊個案中的研究發現,並提出理論反思與後續研究建議。 檢視台北市政府的拖吊個案後,本研究發現:1、建立雙方的「信任」關係,並將對方視為「伙伴」:是否落入「圖利廠商」的困境?2、道德危機的起點:回歸遊戲規則一法規面;3、監督機制與道德危機的關鍵點:員警的態度;4、台北市民的支持與否;5、契約內容並未隨著時間變遷而定期檢討。此外,本文並認為代理人理論乃有其缺失,須補充之內容以及提出本文三項後續研究建議-組織的官僚體制(bureaucracy)、公共政策民營化理論中的契約外包(contracting out)、國會中行政與立法的互動關係。 關鍵詞:拖吊業者、代理人理論、契約理論、契約外包、道德危機、資訊不對稱

Page generated in 0.014 seconds